高考生要穿越“沙漠”,中考生还可以寻找“乐趣”——人生果然是年纪越大越艰难。之前说了“沙漠”,今天说说“乐趣”,以免厚此薄彼。
如果我来判分,大致分三个等第:说清楚一件事,写出其乐趣,及格;说清楚一件别人不太想到的事,写出其乐趣,良;说凡事都有乐趣,不管这里那里,只要善于发现,写出其乐趣,优秀。
凡事都有乐趣,要中考生发现,有难度。别说中考生,成年人能真发现的,恐怕也不多。没有发现,要么是根本没接触,弱水三千,只饮几瓢,不知道此外尚有风光无限;要么是挖掘不深,水在地下十丈,只打到九丈九,当然尝不到甘甜。
梁启超先生主张“趣味主义”,“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为‘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他强调“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wèi)而为(wéi)”。能够“无所为而为”,自然是因为发现了其中的“趣味”,亦即“乐趣”。
发现了“乐趣”的人是幸福的,其幸福足以让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心生妒忌。小孩子离这样的幸福最近,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乐此不疲、忘记吃饭睡觉、白天黑夜。然而,就像多年前一部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中唱的:小小少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乐趣,随着年岁增长,似乎越来越稀少,原因大概正在于只琢磨着求名求利,唯独忘记了怎么求乐趣。
说凡事都有乐趣,也还要警惕:一方面这并不是说凡事都要去尝试一下、乐趣一下,而是说碰到凡事都能够有求乐趣的心,否则容易流于多变无常;另一方面,乐趣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所谓“玩物丧志”。
梁启超谆谆告诫:“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同理,不管是中考生还是高考生,考毕的岁月还很长,作好“趣味”和“沙漠”的人生文章,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