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梅雨从昨天下起,今天眼瞅着一早势头又有了见长。却不想,湿漉漉的天气不仅弄得人心潮潮的,让脚下的道路也变得“步步惊心”。所以,当骑助动车的小伙在距离我10厘米的面前突然滑倒,并连带着车子猛摔出去的时候,我是真的被吓了一大跳。幸好,上街沿的阻隔解救我于被撞的风险。
心有余悸之余,我才发现,小伙原来是滑倒在了斑马线上。
说起这斑马线,如此害人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同事朋友间一交流,居然有半数以上都有在雨后斑马线上跌得五体投地的惨痛经历。而昨晚那小伙更是摔得扎实,坐在湿地上足足愣了10秒,才龇牙咧嘴地爬起身,两个膝盖更是伤痕累累。早在2012年,上海就因市民投诉斑马线“劣迹斑斑”,而对100个市区路口进行过斑马线防滑改造。当时,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双组份涂料”,但现在看来,似乎效果并不好。
斑马线上小心翼翼,人行道也不见得舒心。淮海路上,花岗岩打造的人行道美则美矣,虽还不见得让雨中路步步惊心,却确实有点糟心:透水性差的花岗岩让路面覆上一层水膜,不一会儿就溅得行人一脚雨水。但同一路段上,部分铺着渗水砖的区域却是清清爽爽,不见一点积水。
巴黎、伦敦等历史名城里,生态型透水路面比比皆是,数世纪以前的石板路,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总说外国的月亮圆,其实国内从不输。在我国许多古建筑中,地面的透水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原则,石板街巷、碎石小道以及鹅卵石铺就的透水路面,都在我国古代园林和许多宫廷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现在许多被推崇的生态透水地面铺设方法,都能在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中找到原型。
夏天暴雨季,斑马线的“安全控制”,人行道的积水处理,都关乎着城市的安全。这样看来,新技术需要,有些老传统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