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题内话
个性化让设计者孤立
黄伟明
  ◆ 黄伟明

  最近,我与本刊几位海外特约评论员——美国纽约的寿达林、法国巴黎的平一亮、以及伦敦的单靓瑜,利用微信平台,针对“个性化让设计者自身孤立”选题进行了一场跨越多国的对话,我们笑称其为一场“飞信会艺”,首次尝试这样不见面的小组讨论,却反而让四人之间的观念更加碰撞、更加贴近。

  如今,“设计”在全球范围都不再是个新鲜词,然而对于设计者来说,能否在坚持个性的同时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次“飞信会艺”的探讨中,身在不同创意之都的特约评论员们提出了不少引人思考的观点。在作为“创意之都”鼻祖的英国伦敦,单靓瑜更善于从对比中反思我们的优缺点,他说道:“上海近几年也举办了不少创意设计的展览,但却总让人看了觉得不知所云,大多数设计都没有突出的功能性,也许外国人图个新鲜会觉得喜欢,但这样另类却不实用的设计,老百姓不会买账。”再对比伦敦创意设计善于将概念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特点,“伦敦的设计创意善于从改善大众生活的初衷为出发点,因此在细节上不但体现了艺术感,更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国内设计者却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关键。”

  的确,我们很多设计者往往做不到个性与实用的兼容,因此一旦执着于个性化表现,就很容易让自己被孤立。远在纽约的寿达林听后也表示赞同,他更提出了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要想被理解,就要把握设计的灵魂——文化,设计在何处,就要考虑本土文化是否融入其中。作品美不美,要靠当地的口碑为主进行判断,只有基于对当地文化的熟悉,才能设计出好的风格。”

  而身在巴黎的平一亮更针对艺术审美表达了看法,他认为正是因为国内的创意产业还处于新兴阶段,很多设计作品都是试验品,存在个性不足或是孤芳自赏都是在探索过程中的曲折,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在打着“创意”旗子的鱼目混珠者和仿造他人者中走出真正传达“美”的原创设计。如何把关审美,也是衡量设计者对作品的掌控力,而有了正确的主导方向,创意设计的个性自然就不会是小众的,而是能够满足城市需求、迎合观众口味的精彩呈现。

  尽管只是在微信群里的隔空对话,但在一来一往的热烈讨论中,我们看待个性化设计与设计者自身的问题上显然有了更丰富的理解。正因为上海正在热力打造“设计之都”,这些关乎到每个设计者的反思在当下就显得更加重要,当我们不再关注活动如何,而是换个角度将目光投到作为创意产业支柱的设计者身上,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群体在个性化中有着怎样的困境。个性不是设计者自己给的,而是观众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那些因个性化而导致自身孤立的设计者,诚然是本末倒置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营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观点/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活动
   第B04版:样本/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样本
   第B06版:趋势/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好物
   第B08版:展会/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上海,因设计而时尚
个性化让设计者孤立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个性化让设计者孤立 2014-07-26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