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画的大空间
方翔
■ 应小杰的微画作品
■ “老树画画”的作品
  ◆ 方翔

  继“微油画”之后,申城的一家美术馆近日举行“微水墨”画展。在微博、微信已经将我们日常生活改变的时候,画家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微时代”,微画的产生于是就水到渠成了。但微画的前景如何?当人们从求大转变为求“微”的时候,究竟怎么样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展现出画家的绘画语言。

  综观中国的绘画史,精心构思、结构复杂的宏篇巨制,往往被许多人牢牢记住,而形象和笔墨都非常简练的即兴小品,因为其趣味鲜明而被藏家所珍视。至于现在谈到的微画,则更多的是因为微博和微信的出现。

  说到微画,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老树画画”这个微博红人。由于其在微博上,每天上传一幅画,由于作品直指人心,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焦虑,因而很快地通过微博红了起来。而申城油画家张晨初,也因为在微博上一直展现自己所绘制的社会焦点人物而被网友所追捧,画面中特有的五角星,也成为了其绘画的一大符号。

  其实,通过微博而走红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有时候也并不小,但关键是他们真正理解了“微”的含义:以一种更加微小的切入点,来反映微博和微信上人们关注的话题,笔墨虽然简单但意义却非常深远。真正将自己所关注的内容,契合微博、微信上粉丝们所关注的,就像老树接受采访所说的:“首先为自己表达得痛快。其次,才会有别人看得痛快。”

  当微博、微信上的一大批草根画家红起来的时候,微画这种形式也开始被许多专业画家所关注,而他们所关注的则是如何以更小的尺寸来展现以往所表现的题材,这其实并没有错。如何通过你的绘画语言,证实你的存在?这其实是每个画家都会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当宏篇巨制让绝大多数观众没有耐心的时候,小幅作品所特有的简练,无疑是重新请回观众的重要法宝。但如果仅仅是画得小,那也只能算是原作的“袖珍版”,并不是真正的“微画”。

  海派著名书画家张桂铭先生在谈及“微画”现象的时候表示,画其实并不在于大小,主要还是看质量。有些作品确实需要大的,也没有必要特意画小,但现在的作品是越画越大,大而空没有必要,因而微画的出现,有助于画家们重新思考,但首先画出来的是要有精神。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有很多画家,其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笔墨功夫上,而小尺幅的作品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笔墨成就。绘画就其本身的内涵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特别是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绘画可以让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仔细思考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微画不仅节约了人们的阅读绘画语言的时间,更扩展了人们彼此交流的空间。

  微,不仅是从空间去衡量,更要从时间上去拓展。我们也期待着越来越多的微画,能够让人们有兴趣去了解一幅画、阅读一幅画,并最终从这幅作品开始,对于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2014夏令营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新民图视绘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观点/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观点/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活动
   第B04版:样本/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样本
   第B06版:趋势/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好物
   第B08版:展会/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艺术是脆弱的
微画的大空间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B11微画的大空间 2014-07-26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