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落实这一战略任务,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人的价值观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关键是青少年时期。习近平同志“系扣子”的比喻,很是贴切。第一个扣子系不对,其他的就都会错。青少年是思考人生、追求理想、探索真理的阶段,但他们在思想上也会有许多困惑和迷茫,需要教育和引导。我们不仅要推动青少年努力加强自身修养,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平台。
在当代中国,发展着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了不少有益条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对学校的教育寄予厚望。尽管育人是全社会的事情,但学校在这方面承担的工作和使命举足轻重。青少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才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德者,才之帅也”。学校必须坚决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何更好地施展才能,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领。青少年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能单枪匹马地奋斗,需要团结与合作。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对青少年的立德树人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首先要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并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要用生动活泼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加强教学互动,尊重差异,保护多样,注重在引导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
其次,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不仅在于课堂教育,更在于社会实践的深刻影响。目前学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还很薄弱。学校要开发实践活动课程,建立更多的实践育人基地。随着当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应该动员更多青少年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另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让青少年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再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教师是知识传授者,也是行为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建立相应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要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上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