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写下《药》,并非是要抄袭鲁迅先生95年前的那篇名著,而是因为小小一粒药片,竟又引出了舆论的热议和人们的无限遐想。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吧!这个早在30年前就预言人类将用手指而不是鼠标来操控电脑的著名未来学家,近日竟又抛出一个预言,说是再过30年,人们要学英语,或想读懂莎士比亚,只要吃一粒药就行——让药物通过血液进入大脑中不同区域,存储于相应位置,就可发挥作用。
吃一粒药就能“读懂莎士比亚”?当然引出了咱们这儿的反弹。有识之士掰着手指,就一部莎翁全集,共5卷,38部剧本,另加诗集一卷,含十四行诗154首及长叙事诗2首。如此浩瀚的莎士比亚,吃一粒药就可以“读懂”他的人文色彩和艺术魅力?一颗灵丹妙药竟有如此奇效,那么未来的药典中,就要增设学习药一类啦!除莎士比亚速效丸之外,还可以有古文观止速效剂、鲁迅速效片、红楼梦速效药以及西厢记速效药等等?文学和语言的研究家、教育家,都可以改行为药剂师了?这当然是一种幽默,一种“归谬法”,但毕竟表达了俺们的不相信吧!
这粒药儿,当然是老外的奇想,吃不吃也无伤大雅,不过只是一个莎士比亚而已,但近日另一粒“药”,却引起了国中域内一大哗然,因为它居然涉及反腐败的“生死攸关”——一家研究所的“行为决策研究组”发表《有钱能使鬼推磨,公平准则受金钱调节的神经基础》之论文,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篇论文,本来与反贪并无直接联系,它的实验对象也没有一个是贪官,然而人们从中却读出了一大“亮点”,产生了“振奋人心”的联想——既然面对金钱贿赂,大脑某个结构承担着公平原则的守卫功能,从这个部位的活跃程度,可以看出什么样的人经不起金钱诱惑,那么扫描贪官大脑,不就有助于反腐吗?而吃几粒“药”,用药物抑制这个“活跃部位”,不是一种十分“对症下药”的“预防”吗?于是“吃药反腐”四字,一时之间竟成了正反辩论的热词。
其实“吃药反腐”,并不是我们的新想象,20年之前,就有“专业人士”提出过“清白CT”的发明。你是贪官吗?只要扫一扫、CT一下,就可以昭然若揭。“清白CT”加上同时提出来的“廉洁测谎机”,似乎还成为那时两大“反腐利器”呢!未料的是,“清白CT”被嘲笑了20年,现在又来热议“反贪药片”啦!
关于反腐,由于它的严峻性和持久性,我们是动了不少脑筋的。比如办“廉内助学习班”,要夫人们当好“家庭纪委书记”,扯住老公伸出去的“手”;比如设立“廉政账户”,要官员拿了不义之财之后,悄悄地汇入那个“账户”;又比如给官员印发“廉政扑克”,要他“小来来”之时,也不要忘记“廉洁”二字,等等。有用吗?似乎收效甚微。于是早有请出医生,来给官员算“健康长寿账”的,说是一旦收了黑金,就会夜夜睡不着,楼下警车开过,都会心惊肉跳,心脏病、高血压、神经疾,什么毛病都会缠身,不但贵体欠安,而且寿命必不会长,还是收手的好呵——“寿命账”当然同样用处不大,现在干脆要他们“吃药下肚”,可见公众的无奈,可见反腐的艰难和复杂。
吃一粒药能不能“读懂莎士比亚”,且不去论它,而反腐却真是要下“猛药”的,这个“药”,就是有腐必反、反腐必狠,狠到“翻遍二十四史也找不到”,才能期望有一天“药到病除”、无腐可反——这一点我们可不要搞错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