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实力在戏曲院团中并非头挑,既没有大批的前辈艺术家为之站台撑腰,又没有流派齐全的名角儿在台上“争奇斗艳”,之所以能在戏曲界“呼风唤雨”并屡屡成为媒体的焦点,靠的就是“创新”二字。
“创新”并非“浙江小百花”独家法宝,在戏曲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部分戏曲院团都希望以“创新”吸引新观众,重新聚拢人气。但很少有院团在“创新”路上像“浙江小百花”那样走得如此大胆、如此绝决,如此勇气十足。
“创新”难免有争议,茅威涛就曾对媒体坦言称观众“有的爱死我,有的恨死我”。特别是近十年来,关于“浙江小百花”的争议之多、批评之激烈,恐怕是很多戏曲人所难以承受的。
然而面对争议“浙江小百花”选择了走自己的路。从新版《梁祝》的“颠覆”经典,到《春琴传》的东瀛风情,从《藏书之家》的题材创新,到《江南好人》的“新概念越剧”……“浙江小百花”这一路走来几乎步步都走在“创新”二字上,在争议声中“越战越勇”,作品两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团长茅威涛获得“梅花大奖”……不仅巩固了自身的“江湖地位”,更成为戏曲界独具风格的一个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