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期,虽然全世界大多职业交响乐团的年度音乐季都已落幕,但乐手们却很少度夏放假。这是因为,城市不能没有音乐,大众依然需要音乐相伴。所以,放眼世界,各种品牌的夏季音乐节琳琅满目,且颇有历史底蕴。如以音乐会和歌剧为主的萨尔茨堡艺术节已举办了90多届,伦敦逍遥音乐会今年更是要举行120周年庆典,爱丁堡艺术节、布雷根茨歌剧节等,也已连续举办了近70年。中国内地各类夏季音乐活动为数不少,但正在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当数上海夏季音乐节。只有5年历史的上海夏季音乐节还很年轻,不过,从刚落幕的2014上海夏季音乐节节目构成和演出效果来看,在半个月里,分两个会场高密度推出的26场音乐会,让人们感受到了主办者为打造“以古典音乐为主题的大型跨界音乐节”品牌特色的努力。
重磅节目 还需费心
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上海交响乐团在完成了以古典音乐为主的年度音乐季之后,夏季音乐节显然要错位运营。7月4日晚因雷电暴雨导致转场而在上交音乐厅延迟开演的开幕音乐会,由余隆执棒,文格洛夫、王健、李坚等独奏,上演的是理查·施特劳斯、圣·桑、柴可夫斯基等的曲目,从听众的角度来讲,显然是年度音乐季节目套路的延续。陈其钢、约翰·威廉姆斯的新作首演,尤其是谭盾的《隆里格隆》动员全场听众打开微信伴奏,虽然活跃了演出气氛,但也只是为音乐会增添了几份生动而已。
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台为营造夏季音乐节“跨界”风格度身打造的音乐会,如安排在年度音乐季内更显对位。当然,上海夏季音乐节既然有“以古典音乐为主题”的追求,以这台重磅音乐会“承上启下”也并无不可,但要进一步形成品牌特色,还需对引人注目的开幕音乐会费心策划。
内容缤纷 提炼主题
在音乐节大幕拉开之后,音乐爱好者们看到的,确实是姿态各异、多元呈现的状态。莫扎特歌剧《魔笛》以木偶形式表演、BBC纪录片《地球脉动》和动画片《彼得与狼》与交响乐团现场互动营造音画效果,格什温钢琴四重奏的蓝调碰撞、荷兰皇家音乐厅爵士乐团“玩”起的黑人灵歌、扬·提尔森用流行乐队表现“新民谣风”……甚至还有斯米尔诺手风琴乐团的明朗与欢快等等,不同形式的“跨界”对接,产生了多彩多姿的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的是多元的音乐享受。
如果说,在年度音乐季里聆听古典交响曲,总是要心怀敬意、全神贯注的话,那在夏季音乐节里欣赏风格多元的音乐会,则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夏季音乐节融入木偶、电影、民乐、乡村、灵歌、爵士、流行等元素,并非降低了节目的艺术层次,相反,“多元跨界”传递的正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因为音乐正是来源于生活。
当然,“跨界”仅是艺术主题,如果能从缤纷的节目里提炼内容主题就更好,如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以“反战”主题贯穿始终,从而更具有整体感和力量感。
跨界合作 追求无界
本届夏季音乐节里,三位国际级女歌手的演唱会,是吸引观众的亮点。美国歌唱家杰西·诺曼虽然是歌剧演员出身,但这次她主要选唱了黑人灵歌;乌特·兰帕擅长把香颂、爵士、民谣等进行艺术歌曲化处理;罗拉·费琪则在爵士歌曲演唱中注入了浓浓的拉丁情调。三位女歌手的演唱会都由交响乐团伴奏,给相对轻松的当代曲目增添了艺术含量。不过,演唱会虽然采取了“跨界”的处理手法,但歌手与交响乐队要达到无缝合作的程度,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跨界”仅是手段,理想状态应是“无界融合”,以不同的音乐类型组合成音乐会的整体,不能是歌手只管自己唱,而乐团只是在伴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季音乐节也给上海交响乐团的全方位多功能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