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作为“上海往事三部曲”之一的精装修订本《与邬达克同时代》,是作家王唯铭最新建筑文化专著,作者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还原历史,解读建筑,展开了对上海百年租界建筑的一次回访。本报选摘其中有关上海私家花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爱俪园:哈同与罗迦陵的精神世界
自1873年来到上海后,哈同,这个白手起家的英国籍犹太汉子毫不含糊地创造了上海滩的神话与传奇:他从沙逊洋行的门房做起,直到做成上海滩的一号首富,告别人间这天,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一笔不可思议的财产,具体说来是460亩土地、1300幢房子、一亿七千两百万银元,以及在上海无人不知的哈同花园。
哈同花园建成于1910年,那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私家花园,犹如哈同云诡波谲的人生,那也是一个真正的上海传奇。
1851年,犹太人哈同出生于巴格达,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哈同的童年十分凄惨,他拾过煤块、捡过破烂,人生中许多苦难他在年幼无知的时候都一一品尝到了。1856年,哈同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由巴格达来到了印度孟买,他在孟买的时候加入了英国籍。1872年,哈同21岁那年,只身从印度来到香港。一年后,哈同又辗转来到上海,当他面对已经在上海扬名立万的老沙逊时,口袋中装着的只有区区6个银元。老沙逊给了哈同一份鸦片仓库管门人的工作,哈同一边为沙逊洋行打工,一边内心中却有着有朝一日要超过老沙逊的天大妄想。从看门人做起,哈同很快升为“管事助手”,负责鸦片运送的这份肥差让哈同赚了不少钱,但他省吃俭用,只将钱用来做一件事情:购买零星的土地。
哈同人生的戏剧性还在于这样的一笔:他在当年上海虹口四卡子(今鸭绿江路)一带与卖花女罗迦陵相遇。罗迦陵本是一名中法混血儿,父亲路易·罗诗是个法国水手,母亲沈氏,原籍在福州闽县。罗迦陵甫一出生,法国水手便扬长回国,丢下了罗迦陵母女俩。到罗迦陵六七岁时,沈氏也黯然去世,罗迦陵成了一个孤儿,她的这段不幸身世与当初苦不堪言的哈同倒是十分相像。为生活所迫,罗迦陵曾经做过外侨女佣,由于绝顶聪明,帮佣期间竟然学会了英语、法语。当罗迦陵在虹口四卡子与哈同相遇时,她还只是个可怜兮兮的卖花女。哈同狂热地爱上了罗迦陵,直觉告诉哈同,中法混血儿的罗迦陵将会点燃他未来的幸福人生。1886年,哈同娶罗迦陵为妻。
到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在南京路上行驶时,南京路上的地价已经在数年之间上涨了千倍以上,而拥有南京路百分之四十四地产的哈同不容置疑地成为上海滩的首富,不仅是首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期间的哈同,俨然是上海滩的超级名流:1898年,哈同成为工部局的董事;1901年,哈同开出哈同洋行。这时,罗迦陵对哈同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涌泉浜罗家村这带购上一块土地,造个花园用来修身养性。哈同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出手便是购地300亩。当哈同将涌泉浜填埋,又把右边马路命名为哈同路时,他与罗迦陵期待的只是一个称心如意的建筑设计师了,那么,这个建筑设计师又会是谁呢?
这就引出了黄宗仰。1865年,黄宗仰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商贾人家,自幼聪慧异常。16岁那年,黄宗仰入清凉寺剃度为僧,通读释氏内典,兼习绘画,此外,还十分关心中西各种政治学说,不时有慷慨激昂的忧国忧民之念想。20岁时,黄宗仰前往镇江金山寺,依从大定法师受具足戒,从此更加博览群书,刻苦研习英、日、梵等文字,涉猎书画金石、园林技艺,潜修精研、卓然成家。
也是机缘巧合,1892年间,由知客僧升任监院的黄宗仰,接待前来金山寺进香的哈同及夫人罗迦陵。那罗迦陵,虽然出身低微,也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有冰清玉洁般的聪明,更兼早就崇信沙门,对乌月山僧黄宗仰她是非常的崇敬,甫一相见,便执弟子礼,还十分的诚惶诚恐、十二分的顶礼膜拜。
1903年的冬季,去日本之后的黄宗仰潜返上海,在公共租界里,他一边继续地讲道论佛,一边便接受了哈同夫妇的委托,正式地主持设计爱俪园。黄宗仰才高八斗,在文化上更别具慧眼。既然领受了哈同、罗迦陵的委托担纲爱俪园的设计,那么,在他心中,这个园子不仅要做得气象万千,更必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于是,黄宗仰取材于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那个大观园意象,要将小说里的抽象之园用具象形式加以展现。
整个花园,于1903年开工,1910年收工,历时八年,做到了悉心打磨、刻意营造,在171亩的土地上,将那小说中的“大观园”生动地搬到了现实中,完工那日,上海滩那是真正的一个大轰动。先说园名。市民口中将这个花园叫做哈同花园,而其实,哈同取名却是“爱俪园”。这名字另有讲究,“爱”字,乃取哈同全称“欧司·爱·哈同”中的那个“爱”,而“俪”字,则取罗迦陵的字“俪蕤”中的那个“俪”,两相组合,分明表达了英国人哈同对中国女子罗迦陵的那份洪水滔天般的爱情。
再说爱俪园的景色。经黄宗仰精心构思,爱俪园显得精彩纷呈、妙不可言:园分内园、外园,整个园中建有三个主厅、两座楼阁、十八座亭阁,其间亦有佛塔、石舫、观云台、假山、池塘和花圃,全园共有景点83处。83处景点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有:外园中的渭川百亩、大好河山、水心草庐;内园中的天演界、飞流界、文海界(藏书楼)、海棠艇、驾鹤亭、引泉桥、侯秋吟馆、西爽轩、听风亭、涵虚楼等。每个景点都有其时上海滩的达官贵人、名人雅士的留题、楹联,最为难得的是花园中各种建筑的设计,是不拘一格地中西糅合,显出黄宗仰开放博大的思想,譬如“引泉桥”的外形纯然中式,栏杆却用上了洛可可风格的铸铁花式;“侯秋呤馆”分明是日式建筑,居室四周却绕上了一圈殖民地式的阳台;“听风亭”的屋顶有一望而知的中国宫廷风格,但下面的柱头却是希腊文化中的科林斯柱头。爱俪园开启后,为维持园内生活,哈同、罗迦陵雇用了大批园丁,还招来成衣匠、理发师、司机、厨师、佣人、丫头、太监、和尚、尼姑等不下200多人。
当年太平天国起事,在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迎头痛击的同时,也毁灭了江南地区的佛教。1909年,当爱俪园即将完工之时,罗迦陵出资20万元,聘请黄宗仰在特辟的“频伽精舍”中讲授梵典、弘扬佛法,又本着佛法救世的思想,历经四年,做成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刊印全套《大藏经》40帙414册1916部8416卷,称为《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接着,在爱俪园中,哈同与罗迦陵相继创办了两所大学,一所是华严大学,另一所是仓圣明智大学。1931年,哈同在爱俪园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十年之后,罗迦陵也在爱俪园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