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世界文学史》采用编年体体例,广泛而详细地研究了产生过文学现象的各民族和区域历史中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重要文学潮流和相关社会背景,以及相互之间所发生的交流和影响。
基本内容:第一卷,从远古时代民间口头文学产生开始至公元初年世界文学,包括人类文明诞生较早的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文学面貌;第二卷,公元二世纪至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亦即中世纪早期和成熟时期的世界文学;第三卷,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至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世界文学;第四卷,十七世纪的世界文学;第五卷,十八世纪的世界文学;第六卷,从法国大革命开始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世界文学;第七卷,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世界文学;第八卷,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学。
经过众多俄语专家、译者和上海文艺出版社13年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学界期待已久的《世界文学史》中文版昨天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共计8卷,分为16册(每卷分上下两册),篇幅近1000万字,另外还有1000余幅珍贵的资料性插图。
编纂30年翻译13年
这项工程的俄语原版是由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历经30余年时间组织、编撰而成。500多位文学研究专家与外国文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参与了这套文学史的编写,书中的几乎每个专章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或专门研究者负责撰写。另外,有近50位专业编辑人员参加了这套书的编辑校订。无论在篇幅规模上,还是涵盖的时间跨度和论及的人类文学史的广阔度上,这套《世界文学史》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文学史研究工程,堪称全球文学史研究领域的“航空母舰”。
也正因为如此,这套书的翻译和编辑校订工作困难巨大,上世纪90年代,就有国内出版社计划翻译出版,但在翻译了一些篇章后还是搁置了。上海文艺出版社《世界文学史》中文版的翻译工作2001年就开始了,由刘魁立和吴元迈两位先生担任总主编,120余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北京、上海高等院校的老中青三代俄语译者参与翻译,吴元迈、童炜钢、娄自良、天示、陈松岩、白春仁等10位俄语翻译家担任分卷译稿审校,再加上出版社《世界文学史》项目组8名专职编辑和其他辅助人员,历经13年终于完工。
更新对世界文学想象
这套《世界文学史》在选择和评价文学史材料时,努力反对这样一种做法:低估所谓“小”文学的历史重要性,认为个别区域的文学起“超群的”作用,由此而产生对其他地区文学艺术成就的轻视。论述所涉及的民族和区域不只是欧洲、美洲、亚洲的民族和区域,而是几乎涵盖了全世界各个有文明记载的民族和区域;特别是南美、中北美、非洲、亚洲、大洋洲等许多区域的一些我国学界资料罕见的文学创作,在这套书中均得到广泛的发掘和阐述。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主要是局限在欧美和亚洲国家的文学、文化上面。昨天举行的研讨会上,上海大学博导耿海英表示,目前大学在教学中讲到外国文学,重点讲的是欧美文学,亚非文学较为淡化,以至于学生脑中对世界文学的概念几乎是残缺不全的。这样一套《世界文学史》出来,更新了我们原有的对于世界文学的想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也表示,这套书的出版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世界文学以往比较片面狭隘的认识。
哪怕亏损也要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徵感叹,出版不景气,学术著作出版难已经很多年。面对这部1000万字篇幅的学术著作,如果计算编辑成本、印制成本、稿酬成本、可能的销售印数,出版社确实会有畏难情绪。但仅仅这样来算经济账太没有出息,也不符合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贯方针。“最重要的是,出版界近年来弥漫着一股浮躁心态,就是只想短频快地做畅销图书,尽快地获得出版效益,而对那些需要耐得住坐冷板凳,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编辑的真正有价值的图书在丧失,对世界文学史很不利。”陈徵说,正是经过这样的考量,文艺社最终还是决定,哪怕亏损,也要坚持出版这部《世界文学史》,至少能培养一批耐得住寂寞的编辑。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