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月18日《金色池塘》祝天泽介绍九十八岁孟波养生之道的文章,深有体会。作者说孟波喜爱运动当然不错,但所举的事例都是他退休以后的事,而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我在上海市文化局工作时,他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几乎天天要两头跑。当时文化局在延安中路,原来印度驻沪总领事馆贴邻,而宣传部在华山路,即现在的静安面包房后面的宾馆这幢房子。相距还是比较远的。根据规定的安排,孟波是配小轿车的,但他坚决不坐,而是骑自行车来往。大家觉得难能可贵。
当时有一位刘龙培同志,十分热心乒乓球运动,把整个文化系统各单位的乒乓球运动搞得蓬蓬勃勃,局本部也不例外,举行了一次很正规的比赛,参加的同志相当多,几轮比赛下来,孟波和我进行决赛,他的打法近似张燮林,颇有韧劲,我比较急躁,败下阵来。孟波得了冠军,我是亚军。都获得了国家三级乒乓运动员的证书和徽章。
“文革”期间,孟波、李太成是上海市文化局主要的走资派,我因奉命写作《南包公海瑞》而成为“牛鬼蛇神”,都在位于奉贤塘外的那一个所谓“二连”的农场里劳动。那儿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猪棚,就归我们三个人负责,劳动强度相当大。他从来不叫苦,对于最艰苦的劳动,都是抢着干,也没有因为身为领导而挑三拣四。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对孟波的勤劳能吃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李太成同志已经驾鹤西去,长我三岁的孟波同志依旧是我在这方面应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