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委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胰腺癌上海论坛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理伟教授介绍,近10年来,胰腺癌在我国发病率已翻了三番。在我国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胰腺癌新发病例数已上升到男性第6位,女性第7位,并且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久坐不动、忙于应酬,平时连吃饭都想工作“压力山大”的白领精英,正是胰腺癌的目标对象。他建议,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胰腺癌家族史,近期有糖尿病发生而无糖尿病家族史,有胰腺慢性疾病等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做到早防早治。
应酬多、吃得好,胰腺压力大
王理伟教授表示,过去胰腺癌的患者群以老年人居多,现在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已经成为疾病的“主力成员”,尤其是那些平时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山大、应酬多的企业高层。患病年轻化的原因主要与生活方式改变、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医疗检查技术进步等有关。
当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胰腺就会分泌含有消化酶的胰液,这是消化肉类、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力量。在如今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许多人会抓紧吃饭时间,或思考问题,或继续手头上的工作,如此一来,会使血液集中于大脑,从而导致消化系统血液量相对减少,既影响食物消化,又妨碍了胰液的分泌。
吸烟是唯一被公认的胰腺癌发病高危因素。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的胰腺癌患者与非吸烟者死亡的危险比在1.6-3.1:1。实验研究已经证明,烟叶中的致癌物质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变。
而工作压力大会导致胰腺功能受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也几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发现患糖尿病时一定要认真检查,排除胰腺癌。对于有胰腺癌发病风险的人群来说,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减少生活的压力是预防胰腺癌的一个有效方法。
患有胰腺癌不要盲目忌口
王理伟教授说道,不少患者认为,肿瘤生长也需要营养,如果给予太多的营养,肿瘤会长得更快,因此患上胰腺癌之后就变得什么都不吃。事实上,胰腺癌患者中有近85%伴有营养不良,胰腺癌患者最后的死因大多不是肿瘤太大,而是营养不良。
据介绍,肿瘤患者如果营养不良,其术后5年生存率会更差,生活质量差,治疗耐受及敏感性低,这在胰腺癌患者中更为明显。王教授解释道,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肿瘤的生长,并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术后则易发生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有相当部分患者由于营养不良而无法接受或坚持放疗、化疗。营养不良的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显著低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
因此,王教授建议胰腺癌患者不必忌口,需要科学合理饮食,注意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脂肪和蛋白质的量要适宜,要食用宜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和鱼。烹调方法可以采取煮、炖、熬、蒸、溜、氽等方法,不要用油煎、炸、爆炒等方法,防止因食物油脂过多而使胰腺过度分泌。此外,胰腺癌确诊时患者有体重减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一群体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还经常经受严重的外分泌腺功能障碍等,因此在餐中补充一定的胰酶对于控制疾病症状和治疗化疗副作用是有益的。
此外,王教授表示,门诊病人中几乎没有不吃中药的。他表示,中医药的确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组成之一,与西医药相比,并非着眼于直接杀灭癌细胞,而是注重于“扶正”调理。中医药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降低放、化疗的毒性,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有可能延长生存期,可以作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是药三分毒,尤其是那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容易对肝脏造成损伤。他建议患者还是需要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
在胰腺癌的诊治过程中,强调遵循多学科综合诊治的原则,由肿瘤内、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等,结合患者的体能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化诊疗计划。同时,在治疗期间及时对疗效进行评估。据了解,按照这一诊疗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胰腺癌的诊断率高达90%,平均生存率提高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