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现已确认,导致此次事故是因汽车轮毂抛光产生“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而发生爆炸”。调查中不难发现,除了厂房设计和工艺安排有问题外,还没有按规定在每个岗位安装独立的吸尘装置和防爆配置等安全设施,就连基本的劳防用品都没能配备到位。此外,更匪夷所思的是,该公司不仅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而且严重违反劳动法,超时作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应该说,此次骇人听闻的爆炸事故并非偶然,而是非人性的低成本竞争的恶果。一位零部件企业老总坦言,昆山中荣爆炸案教训惨重,所暴露的问题,与汽车产业的生态链有关。表面看是环境治理不到位,但深层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整车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对等。最下游的整车大厂往往会不惜千金砸广告,但对上游供应商,尤其是没有话语权的二、三级企业则相对压制与苛刻。大厂拖延账期、不断削减供应商成本、不注重环保及供应商教育培训。而另一面,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前期投入较大,短期内难以见效,如果没有研发实力,只能依靠较为传统的方式来运作,转型升级也很困难。以昆山中荣为例,其长期使用手工抛光的方式,相对于自动抛光生产线成本肯定很低,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进行盘剥。
整车企业追求更低采购价格压价零部件企业,而零部件企业为降低成本,不顾安全隐患。这些都是造成昆山中荣悲剧的缘由。
今天,我们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中国汽车制造,尤其是汽车零部件领域已进入“数字化”、“无人化”、高度自动化的精密生产阶段;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零部件企业仍摆脱不了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昆山中荣这样带手工“作坊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绝不是个案,目前在国内比比皆是。
另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并未与时俱进的现象也颇为突出。根据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发布的调研报告,虽然近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几近翻番,整体利润率略高于整车企业,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却并未同步得到改善。尤其在中国东部,如浙江宁波等地区,有非常多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多数为工作环境很差的手工作坊。这些地区的一线员工往往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入厂房,工作量繁重的同时,福利待遇却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这种不顾安全和员工健康的生产方式,无疑让中国汽车业零部件业蒙羞。
经过几轮竞争和洗牌,中国汽车零部件业正处在脱胎换骨的裂变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昆山中荣爆炸案血淋淋的惨剧再次为汽车零部件产业敲响了警钟,粗放型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有技术投入和研发能力支撑的零部件企业正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而靠压榨性的降本增效无疑是在玩火自焚,现在已到了必须坚决叫停的时候了。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