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龙村是浦东新区乃至上海最早探索利用家训来辅助社会管理的村庄,从1996年开始,家风家训让界龙村改变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匹配的困境,实现了以家风带动村风的显著改变。《傅雷家书》是一本著名的青年思想读物,也是浦东名人中最著名的家训史料。为了充分挖掘《傅雷家书》对于正家风、正民风思考的现实意义,浦东新区正在探索将《傅雷家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向大师学习如何家教。
界龙村
家训让村民富了口袋富脑袋
界龙村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西南。上世纪90年代随着村办企业日益红火,经济效益节节上升,界龙村富起来了。但是仓廪实未必就知礼节,村民素质并未随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一方面,离田进厂的村民,一时很难适应“守时”、“纪律”这些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村民寸土相争、兄弟反目之类的家庭矛盾开始抬头,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种种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
开大会,讲道理,村民不想听、听不进;愁坏了当时的村干部。1996年,村党委书记费钧德赴香港考察时,看到了香港街头的《劝世文》,内容劝人向善、通俗易懂,风格琅琅上口、易传易记,让他深受启发,回村开始策划制作 “劝民歌”。
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1996年11月5日,界龙村民自我教育的《劝民歌》,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劝民歌》没有什么大道理,讲得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字字句句却都蕴含着人生哲理。界龙村还专门给《劝民歌》谱上沪剧曲调,制成磁带后挨家挨户地派发给村民,通过当时村民家的“小喇叭”进行广播宣传,深受群众欢迎。
在《劝民歌》成功的基础上,界龙村又开始制作《家训词》则将教育主体回归到“家庭”这一村民自我教育最基础的单元。1997年,界龙村发动每家每户来撰写《家训词》。全村800多户家庭,晚饭后、灯光下,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编起了各家“家规”。村党委对600多户家庭送来的《家训词》进行了评比,经整理修改,再反馈至每家每户。各家认可后,村里请美术大师为每家每户的《家训词》题写书法,并烧制在搪瓷片上、镶上镜框,发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则将《家训词》放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家中子女天天看见、时时对照。
之后,界龙村又陆续推进了“现代生活指导”、“十星级家庭评比”、《新三字经》等文明创建项目,使村民在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也富裕起来,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家庭和睦,村民职工爱岗敬业,村风民俗焕然一新。界龙村党委和界龙村也分别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文明村”光荣称号。
傅雷家书
向大师学习如何家教
7月14日,目前为止最为完整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全编》在浦东首发,几乎涵盖了1959年至1966年傅雷夫妇写给长子傅聪的全部中文信函。家风正,则民风纯;民风纯,则社会兴。在首发式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围绕“家教·家风”展开了讨论。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如何做人一直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内容,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关于做人谨慎、谦虚的态度,针对傅聪年纪这么轻就在艺术上名声大震,傅雷就写信告诫傅聪:“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是真正的感激”。傅雷的这番话对傅聪是及时的提醒,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
在众多家信中,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不仅是在做人上,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也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几十年来,《傅雷家书》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而浦东多所院校也都在进行着有益实践。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设立了傅雷生平陈列馆,作为“外语情景实训中心”的一个场所,学生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说、解读,学校还设置了傅雷翻译奖,去年举行了第一届,今年已有100多位学生参与第二届,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了解傅雷、熟悉傅雷,把傅雷做人处事的原则、风格在教师、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播。位于周浦的傅雷中学则积极通过家书指导教学,2004年学校成立傅雷读书会,2012年学校制定了教师、学生践行傅雷精神行为准则,不断将傅雷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办学中。本版撰文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