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在单霁翔带领下,本报记者与近百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一睹大高玄殿真容。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因一直被重要部门借用而未遭到严重破坏,院内建筑基本保持乾隆时的样子。
正南为三座琉璃随墙门,护以石栏,所以叫“三座门”。正门基座为青白石须弥座,左右的汉白玉石护栏已无存。二门叫大高玄门,门前原有旗杆已经不见了,现仅存基座。
中轴正北方便是大高玄殿,殿顶野草丛生,殿前台阶已被时光磨得棱角全无。台阶中间丹陛虽略有破坏,但仙鹤和盘龙的花纹仍清晰可辨,雕刻别致而精巧。推门而入,木质建筑特有的霉味夹杂着灰尘扑鼻而来。大殿东侧还保留着原占用单位搭建的舞台,墙面上留有“文革”时期标语。借手电光望去,殿顶的金龙雕塑依然神气活现,天花板上的彩绘虽被灰尘覆盖却也清晰。
走出大高玄殿,绕行至后院。后殿名“九天万法雷坛”,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绘旋子彩绘。坛前有月台,围有汉白玉石栏杆。彩绘和汉白玉石栏杆残缺相对较多。最后一重建筑为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乾元阁,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雄伟,精巧细致,是大高玄殿的精华所在。上面的圆形屋顶和蓝琉璃瓦象征蓝天,下面的黄琉璃瓦代表大地。早春的清晨,徐徐的北风能将这里的钟磬之声传到乾清宫。
修缮报告等待审核
大高玄殿院落内遍地杂草丛生,地面坑洼不平。主体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其中的大木结构看上去摇摇欲坠。古建上的彩画及台基望柱、栏板、排水龙头等石构件皆伤损严重。院内有20多处2-3层现代违建,与整体文物景观极不协调。
单霁翔介绍说,乾元阁因出现了倾斜风险,所以最早修缮,2011年6月30日开工。接下来的一年半中,大高玄殿和九天万法雷坛也会按原貌修缮。目前大高玄殿的测绘已经完成,修缮报告正在等待审核,修缮工程有望今年开工。“如果工程顺利,大概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修缮。到时修完一部分就向公众开放一部分。”
驻京记者 于明山 实习生 王蒙
(本报北京今日电)
相关链接
大高玄殿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我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御用的道观。嘉靖皇帝曾来此祈求长生,雍正、乾隆也都曾在此祈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一度成为法军军营。辛亥革命后,仍为皇室拥有,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后为故宫所有。1950年,新中国有关部门临时借用此地举办展览,后变为长期陈列,1956年展览结束后,大高玄殿又被转借。2010年,在国务院协调下,故宫与大高玄殿占用部门签订移交协议。2013年,腾退移交彻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