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书展世纪中国论坛以“回望甲午: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在友谊会堂举行。罗援少将、彭光谦少将、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学者姜鸣在当今日趋复杂的国际格局中,通过对甲午战争的反思,探索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走向,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有益建议。
腐败不除 未战先败
专家学者以史料还原了甲午战争清军与日军的装备细节,提到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舰队,但在甲午战争过程中,这4支舰队没有任何策应,北洋舰队始终孤军奋战。事实上,清军的军备实力也远远超过日本。战争中,日军缴获大量清军装备,这些装备型号之多,令日军瞠目。
彭光谦少将认为清廷的失败是必然的,即使不败给日本,也会败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当时清政府“帝后两弹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地方和军队派系林立,一群没有灵魂的乌合之众,最终只能面临腐朽制度的崩塌。
罗援少将提到,日本人访问欧洲,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蜻蜓点水的出访和公务旅游式的学习,使其虽学习西方之经验,只学其表,未触实质。
罗援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概括为十大教训,其中贪污腐败是甲午之殇的重要因素。光绪七年至十七年10年间,海军专项拨款实际在3680万两左右。这十年间,北洋海军共购买军舰9艘,花费总额充其量为1100万两以内,有近2600万两白银被中饱私囊。
中日关系 走向何方
国际关系学者冯绍雷教授认为,现代化过程中战争威胁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现代化不一定就意味着战争。在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的今天,战争威胁并没有消失,反而一触即发。但在全球化的国际条件下,国与国之间的高度依赖,国际机制的约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意愿,以及日益走向均衡的多元力量,使不良的力量得到平衡和制约。
和平崛起并不等于挂起免战牌,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学者姜鸣认为“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不讲道理而中国没有实力”,是中日博弈中方失败的重要原因。军事威慑并不等于军事威胁,自卫战争的旗帜不能丢,和平应在自己手中。
彭光谦少将说道:“我们越强大,和平就越有保障。”中国汉字“止戈为武”,甲午之耻是一个教训:一定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够制止战争。没有忧患意识,和平问题终将成为一个问题。
甲午之殇,留下的不只有军事上的反思,也是对国家全面能力提升的要求。冯绍雷教授希望,中国的公民能够受到国际舆论的尊重;希望能够有更加清廉、精干、有眼光的国家机构。痛定思痛,百年来的反思不能只成空话。“和平要比战争艰难得多,而面对强大、胡搅蛮缠的对手,我们坦荡荡走上战场也不会害怕。”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周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