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错漏百出”
中国足协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纪律委员会根据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书以及对当事人和相关证据、文件的调查核实,认为青岛中能俱乐部在仲裁案件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文件,扰乱了中国足协的球员注册转会秩序、仲裁工作秩序,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众所周知,在刘健转会纠纷案中一共出现过三份合同,除了刘健本人出示的2013年12月31日到期,以及2014年1月1日到期的两份“阴阳合同”,还有青岛中能俱乐部提供的另外一份2017年1月1日到期的合同。
而被认定为“弄虚作假”的,正是这份所谓2017年到期的工作合同。仲裁委员会在鉴定意见书中就曾经提到这份合同的第一页笔迹跟后面四页笔迹不同、形成时间不同,而且并非为同一打印机连续打印,可以说是“错漏百出”,明显造假。
从今年1月2日广州恒大宣布签下新援刘健,到8月14日足协宣布仲裁结果,刘健的转会闹剧长达224天,三方博弈至此终于结束,但这场闹剧的结果无疑是三败俱伤,恒大长期分心于引援纠纷,并且因此遭受非议;刘健在赛季初错过中超和亚冠报名,直到联赛第7轮才迎来中超首秀;而青岛中能更是遭到罚分、罚款,并且名誉扫地。
重了还是轻了?
中国足协公开表示中能俱乐部“弄虚作假”,显示了他们整治联赛秩序的决心,相比以往有所进步,但不少网友对此并不买账。
撇开区区40万元罚款不说,足协扣除青岛中能中甲联赛积分7分的判罚,在很多人看来“非常具有艺术性”——18轮联赛后中能积30分排名中甲第6,距离榜首的重庆力帆和石家庄永昌有8分之多。而在被扣除了7个积分之后,中能队虽然只剩下23分,排名实际上也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仍然排名第8,比目前排名倒数第二的成都天诚多出11分。也就是说,对争冠无望、保级无忧的青岛中能来说,这7分没有任何影响。
但即便足协被认为已经是“手下留情”,青岛中能方面还是做出了相当激烈的反应。“对于这样的罚单,我们不服气,并且会坚决抗争到底,请中国足协公布证据!”俱乐部副董事长于涛显得“义愤填膺”,但他同时又表示中能俱乐部不会因为受到处罚而退出联赛。“我们不光要向中国足协继续申诉,而且还会研究接下来是否要向国家纪检机关以及相关法院进行申诉。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坚决申诉到底。”
申诉到底?公道自在人心。中能你还想怎样?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