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与想象到底哪个词对,正确答案是“想象”,这本是个简单明了,没有任何悬念的问题。但几十年来,编委阵容强大的上海辞书出版社数版《辞海》竟颇为纠结,想像与想象轮番用出,犹豫不定。
象,甲文就是长鼻子大象的状形(图一),金文形稍异(图二)。严格来说,这是一头“河南象”。甲骨文“产地”河南古称豫州,自古以来简称“豫”,豫字乃象、邑合文(予乃邑之讹)。
几千年以前中原地区的河南还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水草茂盛,有象群生殖繁衍。据考古资料记载,在河南安阳殷墟附近墓穴中曾发掘出象的遗骸。早期的商朝甲骨文,武丁卜辞有捕获野象的记载:“今夕甚雨,获象。”
《吕氏春秋·古乐篇》:“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东夷是中国商周等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立三象”表明,周代初期中原地区还有象,同时谈到了“商人服象”的事情。“服象”就是驯服野象,商人服象用于运输、祭祀、表演与战争。
甲骨文的“为”(爲)字是“从又(手)、象”(图三),金文同(图四),就是表示牵象、驯服象,役象助劳之意。《吕氏春秋·古乐篇》也有“商人服象”的叙述。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云“爲”:“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并认为先人驯服象在驯服牛马之前。
现在还可以从另一些方面看到中原地区古有大象,“商人服象”的遗痕。
妫汭,河水名,在山西省;妫,古州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赤城、怀来等地; 中华大姓的“陈”源于妫姓。妫字从“服象”的为(爲)。象纹是古代一种装饰图案,主要表现大象长鼻巨腹的特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象纹极少出现在唐宋时期铸造的铜镜中,显然与象南迁离汉民族远去有关。
汉代以降,随着气候的变化,森林的破坏,人口的急增,农业无节制性开发,大量野象等动物被捕杀,象被迫往南迁徙到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栖身。所以晚至战国后期,黄河一带的大象已经绝迹,这就使人们无法理解“商人服象”等的传说。
知晓象在中原的“足迹”,就可很清晰解读何为想象。
想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想象犹吾心也。”
想象为什么用象而不用像最好解析是战国末年思想家韩非的这番议论:“希见生象也(很少有人见到活的象),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解老》)。”
当时中原地区由于已看不到活象,不知到底长什么样子,从象的骨头,从老人的传说,从去过南方见过真象人的口中知道象,所以要“想象”,想象着象到底是啥模样。而不是去想猫、想狗、想猪、想马、想鸡、想鸭……因为这些都是伴随人们左右的朋友,都太熟悉了,用不着去“想象”了。
必须赘笔。今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古时中原先民“想象”的遗憾正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建设和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先人以象为想之的,创造了“想象”这词,准确地表达人类对脑海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种特殊思维形式。
至于亻旁的想像之“像”,则是近代文字学嬗变的衍生字,其本身意义不大。象是用来作“想象”的,为了清楚区别,“如同”等义现用人旁“像”表示。
人类在想象中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人类就是在不断想象与实践中,进化成为地球最智慧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