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大林时代,核武器项目被誉为苏联军事科研战线的“皇冠宝石”。上世纪40年代,所有苏联核项目都由深受斯大林信赖的贝利亚领导的内务部负责。由于斯大林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核武器,就没有苏联的大国地位,他授权内务部随时调动一切资源为其服务,当然核计划的保密工作也必须做到滴水不漏。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内务部的权力受到遏制,但它在苏联核安全领域的权威无人能够动摇。为了粉碎西方针对本国核能力的刺探行动,苏联内务部建立了严密的防范与欺骗系统,包括监控所有接触核设施的人员,实施严格防护措施,时刻强调反情报工作等,这项行动的代号就是“ZATO保卫战”。
所谓“ZATO”就是指分布在莫斯科和其他公开城市周围的科研院所,建在10座秘密城市里的裂变材料生产厂和核武器生产厂。大部分ZATO位于荒凉的乌拉尔草原和西伯利亚密林深处,公开发行的苏联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些地方的名字。即使是在档案局里,ZATO的名字也以其相邻城镇的名字加数字后缀来代替。例如苏联第一座钚加工厂(今灯塔联合厂)从最初考虑的乌法河畔改建到奥焦尔斯克科里拉达斯湖畔,就是出于保密考虑。
除了选址,苏联还为每座ZATO划出庞大的隔离带——例如萨洛夫核工厂的隔离带面积达232平方千米,那里只允许建试验场和保障设施,24小时都有武装卫兵巡逻。即使在隔离带之外,苏联政府还要划出大面积的特别控制区,居民必须获得居住许可才可在此逗留,并禁止一切外来者入内,即使留宿一晚也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ZATO都被列入“优先防空”名单,禁止一切飞行器经过ZATO上空。1961年5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U-2侦察机飞越奥焦尔斯克的ZATO设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苏联人想抛个“圈套”,他随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今叶卡特琳堡)被苏军用导弹击落。
为了保密,对ZATO的建设者和厂区员工实施隔离是必须的。为了控制建筑工人,苏联通常使用刑期较长的罪犯参与建设。ZATO完工后,这些犯人会被送往偏远地区继续服刑。即便刑满获释后,这些人也会被安置到北极或中亚地区,直到几年的脱密期结束。
对参与建设的军人,苏联内务部也会与之签署为期25年的保密合同,如果违反合同,等待他们的将是严惩。不过,对于参与核项目的前纳粹德国和奥地利工程师,苏联内务部颇感头疼,因为他们最终都会回国,西方间谍也肯定会与之接触。于是,苏联内务部尽量把他们集中到自己掌管下的实验中心,尽量不让他们直接参与核武器研发,而且要求他们在回国之前必须经过两年的脱密期。
投入使用的ZATO需要数以万计的工人和技师,这些人都经过苏联各地党组织乃至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严密筛选。通常,苏联采取双重筛选法,即由项目主管推荐,然后由内务部对被推荐者进行背景审查。ZATO的“新居民”到来后,首先需要学习保密条例并签署保密协议,协议禁止他们对外泄露有关工作地点的信息,甚至包括可能透露设施位置的地貌特征。ZATO员工的所有对外联系都受到审查,安全机构还鼓励员工减少与外界联络。
不过,随着1953年斯大林死后苏联政治生活有所缓和,有关ZATO的保密规定也出现了一些人性化的松动。从1954年起,经内务部官员许可,ZATO主管人员有权批准单个员工外出休假、就医或进修,不过自愿原地休假的员工可获得高达50%的月薪奖励,并且所有外出者必须遵守上报的行程路线。从1957年起,ZATO内部才开始下发空白的外出假条,所有居民均可手持假条选择任意一天休假外出,因为到此时,苏联对西方的核威慑已初具规模。 张亦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