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拥有一幢小屋
凯文·约翰逊现年48岁,2013年圣诞夜收到一份礼物:一幢小屋,里面是崭新的床和卧具、桌椅,还有带冲水马桶和水槽的卫生间以及洗漱用品。
收到这样一份礼物的还有另外28人。从此,他们不再是住在破烂帐篷里的无家可归者。
2007年2月,约翰逊和其他一些无家可归者聚集在一个停车场,组成“吉诃德营地”,抗议一条禁止在人行道上坐卧的法令,不久被警察赶走。搬进新家前,他们的营地换了20多次地方。随着流浪者入住小屋,名称改称“吉诃德村”。一幢幢结构相同的小屋呈马蹄形建在一片比足球场略大的空地上。每座小屋长5.5米,宽2.4米。
约翰逊却不嫌屋子小。他觉得,“有房顶、有供暖、有冲水马桶”就很好。他告诉《纽约时报》记者:“6年前,你不会喜欢我。那时我酗酒。如今我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而不仅考虑自己。我不再打人。”
在“吉诃德村”活动中心,居民们共享厨房、餐厅、起居室、浴室和洗衣房。起居室里有拼图游戏和图书等物品。村里设专职管理员和兼职管理员各一名。
村民共同制定村规,包括禁止吸毒、酗酒,每周必须义务劳动一段时间,每周两晚开会讨论村中事务,一起用餐,由村民轮流掌勺等等。
34岁的村民丽贝卡·约翰逊因吸毒入狱。她以前是个收银员,出狱后没有了带3个卧室的大房子,还失去了对3名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她戒毒疗程尚未结束,暂时无法要回监护权,但希望搬入新家后,监护人能带孩子们来看自己。流浪期间,她从未见过3个孩子。
廉价实用广受关注
建廉价袖珍屋是美国安置无家可归者或低收入者的新模式,吸引不少公益机构和地方政府官员关注。
“吉诃德村”建成后接待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俄勒冈州波特兰等地的观摩团。密歇根州安阿伯、犹他州首府盐湖城、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等地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机构纷纷向“吉诃德村”咨询经验。
今年1月29日,类似“吉诃德村”的流浪者社区“第二阵风乡村小屋”在纽约州纽菲尔德落成。每幢小屋造价大约1万美元。
与“第二阵风”相比,“吉诃德村”的建设成本高得多,包括基础设施、劳动力、建材、手续费等所有费用在内,“吉诃德村”整体造价305万美元,每幢小屋平均造价10万多美元。由于有政府提供近乎免费的土地、爱心人士无偿或低价提供房屋设计和施工等服务,项目管理者实际为每幢小屋支付8.8万美元。远低于政府为低收入者安置房设定每幢20多万美元的造价标准。
捐助给力政府支持
能以低成本为无家可归者建设实用和体面的长期居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爱心人士及政府支持。
“第二阵风”项目协调人卡门·吉迪长期为无家可归者服务。他认为,任何人都可能遇到挫折,稍有挫折就可能让人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有必要为改善流浪者境遇采取行动。他捐出将近3万平方米的土地,用来为流浪者建设新家园,投入不少钱在建设项目上。在他带动下,许多人和组织伸出援手。
“我们100天筹集到了将近10万美元捐款。”吉迪说。
成百上千的人,包括一些流浪者,到建筑工地义务劳动。一些商户以优惠价格或免费为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
志愿者吉尔·塞弗恩为了促成“吉诃德村”项目,把华盛顿州众议院资金预算委员会主席汉斯·邓希请到家里,款待以美味佳肴,说服他支持该项目。委员会最终同意为项目拨款150万美元。邓希开玩笑说:“她把我灌晕了。”项目也得到众议院议长弗兰克·肖普的支持。 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