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供不应求”
上周五,阿里巴巴集团上市纽交所开盘大涨36.3%,首日收盘价为93.89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8%。由于阿里受到疯狂认购,触发了“绿鞋机制”,这意味着这些承销商从阿里巴巴买进更多的股份来弥补他们卖出的股份。
所谓“绿鞋机制”,由美国名为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1963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 时率先使用而得名,是上市公司IPO时稳定股价的辅助手段。IPO后30天内,股票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有权启动绿鞋机制,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按同一发行价格超额发售不超过包销数额15%的股份,即主承销商按不超过包销数额115%的股份向投资者发售,以此稳定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防止股价大起大落。也就是说,此次阿里的承销商可以超额配售15%的股票约4800万股,在行使“绿鞋机制”后,阿里巴巴的上市融资金额最大可达近 250.3亿美元,一举超过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时创下的221 亿美元的纪录,“坐”定全球最大IPO宝座。
上千亿打新资金空手而归
据悉,阿里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8%,全球近1800个机构账户认购,认购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超额认购14倍。不过,尽管阿里巴巴中国公司的身份让国人兴奋,但最后赢家却不是内地机构。结果显示:最终配售情况是10%分给了零售投资者,20%分给了国际投资者,50%的账户被分配的股数是零。其中,美资知名的长期基金获配新股最多,而有接近900家境内外机构一股没分到,涉及上千亿打新资金,它们近期将不得不向大量散户投资人安排退款。
从这次喜笑颜开的“中彩者”来看,内地获得配额较多的都是保险公司,其中额度最大的是中国人寿(1.5亿美元)。而内地非保险类机构获配额度普遍较少,相对获配最多的是华夏基金(获2000万美元额度);此外,融通基金在近1800个认购机构中排在第398位,约200多万美元。“阿里IPO爱长期投资的保险资金,不爱赚了就跑的散户”,市场人士指出。
中概股短期被“抽血”
早在阿里巴巴路演时,市场就认为阿里巴巴设定的初始价格区间低到令人大跌眼镜,甚至是“全球最便宜的超高市值股票之一”;即使最终发行价确定为68美元,还是被市场认为是“白菜价”。此外,大学英语老师出身的马云这次在华尔街的游刃有余的亮相以及白手起家愈挫愈勇的创业经历也让老外重新认识中国企业家,这两天海外主流媒体都在以“阿里热”为标题大做文章,中国式电子商务的布道者马云的形象也在美国各大电视频道中滚动播放。
自2000年新浪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至今,我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仅2014年第一季度,就有63家中国企业完成IPO,其中15家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额合计27.26亿美元,主要分布于美国、德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市场,其中互联网领域企业是主力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阿里巴巴在美完成IPO在当下将产生明显的“黑洞效应”,或致其他中概股被“抽血”;不过从长远来看,也引发新一轮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潮,并再次引起海外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新一轮关注。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