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外滩附近一座有年头的大楼里,上海航运保险协会搬来这里成为新“房客”。耳畔偶尔传来海关大钟那悠扬的钟声,协会秘书长徐峰讲述了他眼中的“自贸区一年间”。
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第一大保险品种,当属航运保险。今年1-8月,上海自贸区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共计3.49亿元,占自贸区保费规模之比为31.76%,有效满足了贸易自由化及运输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对保险保障的需求。然而,自贸区航运保险的保单上,有众多“新的篇章”等待填写。
自贸区助推航运险中心
上海位于长江黄金航道与海岸线的交汇点,历来有航运保险业务的传统。自从上海建设金融和航运两个中心目标明确后,全国的航运保险中心逐步向上海集聚,人保、太保、平安、阳光和永安这5家保险公司先后在上海设立了航运保险营运中心。自贸区成立后,航运保险业务集聚的势头更加明显,仅仅一年之内,又新增了华泰、天安、大地3家。目前还有几家大型保险公司正在积极筹备在上海建立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可以说,中资财险公司中的第一、第二阵营都已在或正在上海建立航运保险营运中心。
国家对自贸区的定位,坚定了航运保险机构向上海集中并加快发展步伐的决心。因为航运保险与自贸区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自由贸易离不开物流和交易,货运险、船舶险等航运保险业务需求随之产生。
上海自贸区提出的总体目标中,包含了推进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上海自贸区要成为亚太地区贸易和货物流通中心,关键要有一个和它匹配的完善的物流体系。航运保险是体系中的一个基础环节。
自贸区贸易转型升级会给航运保险带来大的发展空间。保税贸易、离岸贸易、转口贸易、保税维修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的大发展,除了带动传统船舶险、货运险的需求,还有效催化一些新型的保险方式。比如眼下正在兴起的跨境电商,货物运输进来放在保税仓库进行销售,如果用原先的保险方式,进口买进口保险,仓储买仓储保险,配送买货运险,保单与保单间要么形成空隙,要么重叠。而国际上通用的是货运仓储一体化的保单。自贸区的发展将为这类新型保险提供业务来源。航运保险怎么提前介入电商保险实现“无缝对接”,目前正在沟通和研究中。
监管机构高度重视发展自贸区的航运保险。相信随着自贸区建设加快,航运保险业务在上海会有蓬勃的发展。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内航运保险的“定价中心”,集聚了国内航运保险的资本与人才,国内航运业的询价客户,在上海能拿到中国的最优价格,能获得中国的最优服务。
上海向伦敦学习专业
航运保险拼的不是价格,而是服务。为什么这么说?海上的货物在全球范围流动,一旦出险,被保险人、保险公司天高皇帝远,根本没法到现场查勘。如果理赔服务网络不强,事故处理能力不足,很可能使小案变大案。还有,国内保险公司的海事担保能否被国际上普遍接受?理赔人员的处理能力能否做到非常专业?这些都是中国航运保险行业今后努力的重点。
“罗马非一日建成”,伦敦成为国际航运保险中心,走过了很长的路。上海的发展目标瞄准了伦敦。上海要成为全球航运保险定价中心,必须具备以下要素:资本,足够多的承保实力;信息,大量公开透明的信息,使定价更为容易;人才,交易通过人来完成,写在一叠白纸上的保险能卖出极高的价钱,它承载的是一旦出险后的赔偿承诺,需要专业能力作为保证;良好的法律环境,该赢的官司能赢,该输的官司赢不了;产品,能满足更多的风险保障需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举个例子吧,伦敦市场定期披露信息,告诉你过去十年二十年中出险数据,50万美元以下多少事故,50万美元以上多少事故;按照事故原因分类,碰撞、机器损坏、恶劣天气、人为因素的比例……现在国内的数据统计还很不完善。航运保险协会成立以后,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伦敦金融中心地方不大,承保人、船东保赔协会、海事律师、检验机构等产业链上中下游集中,彼此具有较高信任度。常常是大家见个面,生意就谈成了。上海第一步实现了机构的集聚,下一步是资本、信息、人才的集聚,这将形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世界贸易中,中国要素是绕不过去的一环。自贸区航运保险发展前景光明。
我1994年就开始从事航运保险业务,和伦敦一直有业务往来。伦敦有很多值得上海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人才要素发挥的重要作用。英国1906年有部《海上保险法》,非常完整严密,是全世界做海上保险业务的典范。航运保险条款一句话就是一段话,拗口、详细、严谨,每一个词背后有一个案例支撑它。在伦敦,你能找到有几十年经验的航运保险专业人士,虽然收费昂贵,打6个电话或者发4封邮件咨询就开出一张服务1小时的账单,但是值。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曾有家国内著名的钢厂辗转购买了一船铁矿石。船开出15天后沉了。这笔交易涉及4份租约。钢厂拿到单据时,船已沉没,还剩一笔百万美元级别的运费及货款未付。当时我所在的保险公司在伦敦请了位经验丰富的海事律师,他找到数十年前同样的案例判决作依据,告知钢厂不用付余款。没收到货款的公司原本准备打官司,接到英国发来的律师函后,心服口服,放弃了诉讼。本报记者 谈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