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文教结合 促民族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
百万青少年 传承百余非遗项目
高春明
■ 京剧小传人炼雯晴
■ 金山区吕巷中学的“小白龙”舞蹈表演
■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小的“江南丝竹小传人”
■ 杨浦区惠民中学的社团表演
■ 奉贤区胡桥学校的“胡桥滚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进校园、非遗项目成为孩子们热衷的素质拓展内容,这是上海文教结合的一个新亮点,也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一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人的重要举措。

  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的“我是非遗小传人”竞赛活动,集中反映了非遗名录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魔术、武术等传统演艺类;剪纸、面塑、绒绣、竹刻、编织、雕刻等民间手工类项目的展示、展演、竞赛。在各区县选拔的基础上进行复赛,选出若干名“非遗小传人”,由专家评审组从中评选出若干名选手参加决赛……近日,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推出的中小学生“我是非遗小传人”活动,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成为上海文教结合的一个生动范例。

  上海历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2005年起,市教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以“鉴赏艺术,学习技能,传承文化,弘扬精神”为宗旨的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一千万元,充分利用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京昆戏曲、民族工艺、中国书画、民族歌舞、诗词吟诵等10个培训项目。据了解,10年来,上海已有20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六大类30余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培训活动,聘请专家598位,组建了相关教育活动班共计2万个。在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推动下,市、区联合,课内、课外联动,教育内容层次递进,教育资源与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的培训体系,已成为引导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徐汇区大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华泾镇“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枫林街道的“上海剪纸”、长桥街道的“江南丝竹”等国家级、市级名录项目,分别在园南中学、西南位育初中(东部)、徐教院附小等20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建立了传承基地。2009年2月徐汇区启动了非遗进校园工作,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文化和技艺传授。

  据来自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消息,徐汇区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师生传承为主体、文化与教育、街镇与学校、传承人与教师合作共赢的机制,让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引进课堂、写进课本。徐汇区的经验表明,实行非遗项目进校园,具有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深远意义,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陶冶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文化创新活力与人文素养。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小

  传承丝竹乡情深

  在徐汇区长桥街道这个“江南丝竹之乡”,有一支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的学生丝竹演出队叫“新苗”。“新苗”乐队成员固定人数约在50人左右,小到幼儿园中大班,大到初中七八年级。在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发展研究所“非遗传习”专家们的悉心指导下,由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辐射并团结周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培养了一群“江南丝竹小传人”。他们在五年的时间里走上舞台、走出国门……

  爱丝竹的孩子们,在“文教结合”春风沐浴下,在社会各方鼎力支持中,尽情享受丰厚的教育资源,实现着美丽的音乐梦。

  宝山区罗店中心校

  传承沪剧乡音浓

  罗店中心校地处上海市一城九镇之一的金罗店,始建于1941年,拥有70多年历史。作为一所农村老校,学校拥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和校园文化。2012年3月,在区、局领导的关心下,学校创办了“蒲公英”乡村学校少年宫,播下兴趣的种子,成就孩子的未来。

  在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中,学校设立了沪剧社团,专门聘请了宝山沪剧团的2名国家二级演员到校授课,对孩子们进行专业训练。如今,沪剧艺术的种子已在罗小生根发芽。

  奉贤区胡桥学校

  传承滚灯乡韵美

  奉贤滚灯,源于柘林“胡桥滚灯”。胡桥早在2000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多年来,通过努力挖掘、继承和保护,2008年,这一集武术、体育、舞蹈于一体的“草根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胡桥学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滚灯艺术教育列入了活动课板块,并初步编写了滚灯艺术教育《滚灯》校本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学校把它纳入拓展型课程体系,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少年宫特色活动项目。

  杨浦区惠民中学

  传承曲艺欢乐声

  “艺体比翼,健康成长”,是上海市惠民中学为全体学生开辟的一条梦想成长之路。

  惠民中学现为上海市学生曲艺教育基地、杨浦区艺术特色学校。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与上海市曲艺家协会、金盾文工团、评弹团等单位携手共建,开设评弹、相声快板、独角戏等曲艺社团,并特邀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评弹表演艺术家周红、冯小瑛,相声快板表演艺术家任群林等专业演员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利用每周二的拓展课时间开展社团活动。

  金山区吕巷中学

  传承龙舞青春梦

  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吕巷小白龙”历史悠久,是金山区吕巷镇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是一种起源于汉代的舞龙和明代的草龙舞,为祭祀求雨的民俗舞蹈活动。这种舞蹈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既娱乐又健身。

  吕巷中学积极推广舞龙运动进学校,加强舞龙骨干技艺的培训,将“小白龙”舞蹈纳入学校拓展型课程计划,将之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着力打造,分别成立了师生“小白龙”舞蹈队和学生“龙舞青春”舞蹈队,每周在各年级各班级中蓬勃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训练。

  枫林街道

  传承剪纸民俗风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枫林剪纸,不仅在社区,更注重在中小学生中传承海派剪纸艺术。他们在西南位育、东二等多所学校开设剪纸兴趣班、建立传承基地,编写《剪纸教材》;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剪纸作品展览、展示活动。

  枫林街道与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徐汇区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4上海市“枫林韵”中小学生剪纸大赛收到来自徐汇、松江、金山、嘉定、静安、黄浦等10个区县的参加复赛作品共计158幅,参赛学生132人。参赛作品虽显稚嫩,但想象力丰富、充满童趣,用小巧玲珑的手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生活、学习与上海城市风貌以及当代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快乐体验。本次大赛共选出金奖20幅、优秀奖49幅,获奖作品将在上海各区进行巡展,让全市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独特魅力。

  崇明县裕安小学

  传承山歌乡土音

  裕安小学是崇明县陈家镇的一所农村公办小学,与崇明山歌传承人张小末居住同一个村。学校把传承、弘扬家乡优秀文化(非遗)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打造,在当地社区文化站、民间非遗传人和教研室课程专家支持下,进行了裕安小学的乡土音乐的传习工作,并有一定的影响力。山歌表演队,扁担戏的继承和创新,调狮舞等在传习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校还投资5万多元为学生建立了校内非遗实践体验基地,其中有崇明乡之味体验馆、山歌体验馆、扁担戏体验馆等,从15名学生社团成员发展到可供全校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基地,也诞生了施雨欣等多个山歌小明星。

  我是非遗小传人——湖南社区何芊倩同学

  “葫芦娃”的古筝迷

  何芊倩,三岁半开始学习古筝,现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祁瑶老师。她喜欢看动画片《葫芦娃》,于是根据其情节创作了第一首作品《勇敢的孩子》,后又把沪剧《芦荡火种》改编为《芦苇飘飘》并自弹自唱。她先后拜师沪剧名家陈瑜老师、昆剧上海戏剧学院名师邹美玲老师、越剧上海越剧团名师俞景岚老师等,并遵从湖南街道国乐社孙文妍老师意见,把戏剧学到的本领加以灵活运用到她的筝艺中。

  我是非遗小传人——光明中学汤一璐同学

  “天女散花”的京剧迷

  汤一璐,从小对京剧艺术痴迷,师从柳凤飞老师,先后随“好小囡”全国巡演。她热爱京剧,在艺术方面有着极强的天赋和悟性,曾于2011年荣获全国京剧小票友二等奖(国家级)。

  回想刚进入京剧这个行当时,懵懵懂懂,只是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迈着小碎步走圆场。突然有一天老师说可以上台演出了,也只是一个小小配角,但她始终认真对待。当她看着头上插满配饰,闪亮登场的演员们,心中充满崇敬。为了这出《天女散花》,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她唱、教她动作。尽管是炎热的暑天,但她仍然坚持下来了。

  非遗的生命在传承

  上海的三林瓷刻、上海花样经、扁担戏、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等不少非遗项目,都存在传承人年龄老化、年轻人参与意愿不足的问题,如浦东说书传承人施春年去世后,现在已无传人。

  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76岁,甚至更老。他们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代保持历史原真的传承者,但他们多数孤老无助,后继乏人。人亡歌息,时有出现。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非遗的本质是生命性的,即活态的,一旦失去活态,便不再是非遗。因此,传承非遗也要从小抓起,这绝不应该停留在口号上。

  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高春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20版:第17届亚运会特别报道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热点
   第A2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育儿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生态上海·秋之韵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上海新城区
   第A35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36版:广告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连载
   第A40版:阅读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3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科普达人
   第B06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百万青少年 传承百余非遗项目
激发学生潜能先尊重孩子差别
专家“教”新生融入上海
科普派对上演微童话互动
“1对N”教学 打造国际化人才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万象/新民教育B03百万青少年 传承百余非遗项目 2014-09-24 2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