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间实验室的少科站
1982年7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胡建民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到杨浦区教育学院大厅报到。当身边一个个毕业生都被各自的“东家”领走,胡建民有些焦急。“好学校都把人领走了,我要去哪里呀?结果我是最后一个被叫到名字的,报到单位是少科站。”当时的心情胡建民至今记忆犹新,“1978年全国科技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1979年才第一次在当时的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提到建立‘青少年科技指导站’。当时我刚毕业,哪知道少科站是干什么的,一下子就迷茫了。”
到了少科站,胡建民更困惑了:少科站刚成立,没有几个员工,不分学科,没有教材,连实验室都没有一间,科普工作如何开展?!而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23岁的胡建民不仅没有带教老师帮带,还要把全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搞起来,面对统统比自己年纪大、教龄长的生物老师,没有一点经验怎么能行?!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胡建民跑遍大学、科研单位寻求“外援”,学习科研方法;他在大学实验室里用模具为少科站制作放大镜,反复推敲、设计编写出版教科书、撰写论文;他还组织培训全区生物指导教师,覆盖全区中小学……终于逐渐建立起杨浦区生物科技教学的活动网络。
青少年探究科学的筑路人
如何培养学生在校外活动中发现兴趣,学会研究方法?多年来胡建民不断在思考和实践。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从生物学角度、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研究《蟑螂与养猫的关系》;研磨萃取,饲养孑孓来探究夹竹桃的根、茎、叶、花哪个更毒;开动创意畅想科技,完成了《太空生物钟航天搭机实验装置》等科技构想论文……胡建民将这些小实验逐步研发为探究课的教材、材料包。
“要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才能设计出孩子们喜爱的科普活动。”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他编撰的《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技活动指南》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设计的“节能小当家”等科普实践探究作业让每个中小学生可以在家利用身边材料进行有趣探究。近年来,胡建民和杨浦少科站的老师们还通过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形式,打破班级界限,将共同兴趣的学生聚集,将课堂放进博物馆、高校实验室,在中小学、少科站甚至大学教授、院士的联动培养中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完整的科学探究之路。
1999年,胡建民赴美考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发现,在美国几乎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都无条件向中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寻找课题并获得大学教授的指点。胡建民想到是否也能在杨浦打破高校的“围墙”,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由此,杨浦区少科站牵头开展了高中生进入院士团队及高校的“双进入”科研探究活动,百余名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自主探究科技课题,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叩开了世界名校大门。
永远坚守第一线的科普人
“站长是个非常认真的人。”熟悉胡建民的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熟悉他爱教敬业的性格。他曾经因埋首工作推迟婚期;曾经趁孩子熟睡间隙骑车外出联络工作,好几次待他回家孩子满身屎尿大哭大叫;也因为工作顾不上需要开刀治疗的胆结石……也正是在他认真和投入的影响下,少科站的老师们格外团结和努力。
如今,胡建民是上海市劳动模范、特级校长,捧得中国青少年教育突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贡献奖等多项荣誉。但他仍然坚守在一线,在践行科教兴国的路途中继续创新,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努力。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