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病情轻重不一,多见于20-40岁成人,男女均可发病,病程较长,且有恶变倾向。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有时可表现尾骶部坠胀不适,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多疑、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和遗传因素、免疫调节紊乱、感染和环境因素有关;另外,还需与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炎、大肠癌、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感染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相鉴别。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中医治疗本病注重辩证施治,标本兼治。
1.湿热内蕴证:腹泻伴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濡数,可伴有肛门灼热,腹痛,口苦口臭等。治宜清热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加减。
2.气滞血瘀证:腹痛泻下脓血,嗳气食少,胸胁腹胀,舌质暗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膈下逐淤汤加减。
3.脾肾虚弱证:腹泻便溏,有少许粘液脓血,可伴有腹胀肠鸣,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脾肾阳虚证:久泄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可伴有脐周腹痛,形寒肢冷,腹胀肠鸣,少气懒言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
5.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可伴有嗳气不爽,食少腹胀,失气较频。治宜疏肝理脾,化湿止泻。方用痛泻药方加减。
若经上述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显著,可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药敷脐浴足等综合疗法治疗。
曾有一年轻的男性患者,患溃疡性结肠炎5年,先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糖皮质激素,疗效仍不显著。当时该病人大便日行五六次,伴黏液脓血、腹胀肠鸣、腹部隐痛、贫血、失眠、焦虑。由于长期口服西药,导致肝肾功能受损,病人痛苦不堪。后经笔者仔细检查辨证后,予口服健脾化湿的中药。3个月后,该患者现日排便1-2次,质中,未见黏液脓血,腹胀腹痛消失,血色素恢复正常,且停服了西药,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另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平时应注意预防保健,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少纤维,忌吃高脂肪食物和宜产气食物。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心情舒畅,对活动期患者应强调充分休息,以减少精神和体力负担。 (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