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作为上海海派文化之根,它深深植根于上海世代人的心灵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土壤里。有好多作家和相关的方言专家为了传承和发展上海话,一心想把上海话语音用相应汉字表达出来、记载下来,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上海话语有的要用书面文字表达,显得比较困难。沪语说“邪气好”就是一例。普通话中的“非常好”、“极其好”,用上海话来表达,可以说“交关好”、“哈好”等。近年来,上海人的口头语中又多了一种老上海话“邪气好”的说法,“邪气好”也就是“极其好”的意思。上海话用“邪气好”表示“极其好”,如仅在口头上说说倒也无妨,但如果这“邪气好”的上海话冷不丁闯进了全国通用汉字写作的文章与书籍之中,那就有问题了,就会使人产生歧义、发生误会了。因为中国人历来提倡为人要“一身正气”,《增广》文中说:“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说的就是做人要正的意思。怎么能说“邪气好”呢?简直是逆天理之言。也许有人以为上海话用“邪气好”来表达“极其好”很给力。然而,对于国内外那些不懂上海话的人来说,当他们在报刊中看到“邪气好”这三个汉字时,会感到十分诧异。
上海话与其他方言一样,其中有许多话,是找不到、写不出同音的汉字的。上海话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譬如现在有的年轻人除了自我称说“阿拉”之外,也用上海话说普通话中的“我”了,可根据上海话“我”的语音却找不到相同音的汉字。上海话的“我”它既不像发“吾”字音,又不像发“乌”字音,上海话的“我”好像是发“吾”与“乌”的合成音。所以说要学好上海话不容易,要为上海话的语音注释准确的汉字更难。我以为目前有人用上海话表示“极其好”的“邪气好”这三个汉字就用得不怎么好,这里我想上海话的“邪气好”是否可以改用“峡气好”?“峡”为两山夹水的地方,在那儿所生之气岂不是更美、更具有意境吗?不知读者诸君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