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何奔攻读博士研究生时,师从我国著名心脏病学专家郑道声教授。郑教授素有“东方第一听诊器”美誉,他用一双耳朵能听出患者的心脏瓣膜狭窄程度、心脏缺损大小。何奔从导师那里领悟到:医生用简单朴素的手段就能做出精确有效的诊治,那才叫本领。
从1994年做第一例心脏手术开始,命运就将何奔与“保心”紧紧相连。他是国内较早出国接受正规介入心脏病学训练的医生之一,先是赴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做访问学者,学习当时领先亚洲的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与先进理念;随后又到美国亚利桑那心脏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心导管室深造。2003年何奔回到仁济医院,成为上海三级甲等医院里最年轻的心内科主任。他以精湛的医技,先后完成近万例冠脉介入手术,抢救了数以千计的疑难危重病人。
美籍德裔的雷先生年近花甲,是上海一家外企的高级工程师。有一天,他感觉胸闷难忍,随即双眼发黑而晕倒。被送至仁济医院后,雷先生病情急转直下,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下降至80%,并伴有顽固性的低血压,虽经大剂量升压药物治疗,血压也只能维持在80/50mmHg,生命岌岌可危。在患者因病情无法挪动进一步检查的情况下,何奔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断患者是急性肺动脉栓塞。他带领身边医生昼夜奋战,果断实施溶栓治疗。
凌晨3点,床边监护仪上那醒目的数字传送最新报告:患者氧饱和度100%。血压100/60㎜Hg,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神志清醒,呼吸平稳——一例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溶栓抢救治疗宣告成功。经进一步CT检查,何奔发现患者存在双侧肺动脉栓塞,并且栓塞的面积相当大,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他介绍说:“此类重症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大约十分之一在发病一小时内死亡,余下的仍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会在接下来的抢救过程中死亡。”何奔结合国情和临床实践采用的溶栓治疗方法和理论,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被评为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原创性研究成果。
何奔带领团队还研发了多项科技新成果,并多次受邀在国际专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或主持;他的手术演示从仁济医院导管室经卫星同步直播至国际会议现场;他应邀到美国天普大学转化医学中心进行学术演讲,成为登上天普医学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我们的心要连着最新的学术研究,更要连着来门诊就诊的广大病患者。”何奔这样要求身边的医务人员。有一次查房时,有位病人家属这样向他询问其父亲的后续治疗:“何医生,如果这是你爸爸,你接下来会怎样为他治疗?”这使他感触很深,也更明白了“设身处地”四个字是医生对待病人的思想前提。他对团队一再强调:“医生也会生病,找别的医生看病时,自己就成了病人;医生的家人也会生病,那时,医生就成了病人家属。所以,医生应该首先了解病人与家属的根本需求是什么,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很多病人或家属会无所适从,是因为与医生缺少沟通,由此产生不信任。如果医生只看‘病’而不看‘人’,缺少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那绝对成不了好医生,医患关系也不可能改善。”
懂“人”的医生,人们也更懂他。2012年,经广泛评选,他从上海10万名医务工作者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十佳医生”。
十日谈
仁术济世的故事
“生命之礼”的传递者,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