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强出身于医学世家,童年的一方天地就安在医院的宿舍楼里,他戏称自己“是闻着医院消毒药水味长大的”。
早在学生时期,他就喜欢“世界肝移植之父”托马斯的《组装人》,书中描述了作者从学习肝移植到成功移植肝脏的心路历程,夏强渴望成为这样的“组装人”。1999年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留学期间,他在导师那里第一次亲眼目睹肝移植手术的全过程,激动之余,更坚定了他当好“组装人”的决心。回国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动物的肝脏移植实验。
2004年,夏强“从零起步”,在仁济医院组建了平均年龄仅34岁的肝脏外科团队。至今已完成肝脏移植手术1800余例,连续3年肝脏移植手术位居全国首位,尤其在儿童肝脏移植领域一直领跑全国。
在儿童终末期肝病中,最多见的是先天性胆道闭锁。母亲在怀孕早期、后期和婴儿出生初期,由于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婴幼儿肝脏发育异常,出现黄疸。黄疸逐渐堆积,使肝脏胆汁无法排出而瘀积,形成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约80%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会在2岁内死亡。夏强他们通过肝脏移植重新“组装”,对这些患儿无疑是另一次生命的重生。
夏强的首例婴幼儿肝脏移植手术是在2006年完成的。来自河南南阳、刚出生9个月的患儿因患胆道闭锁,肝腹水胀大得连肚脐眼都翻了出来,眼睛和全身皮肤发黄,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妈妈为患儿捐肝。面对世界性难题,夏强他们开始了一场生死边界的鏖战。
母子俩的手术在同步进行着。这种在儿童和成人之间进行的儿童亲体供肝移植手术,最大的技术难题是怎么把成人的血管接到儿童的血管上,怎么把孩子的器官和成人的器官进行匹配,这考验着医生的耐心和仔细。小患儿未来要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眼下他的肝动脉血管很细,仅1.5毫米,手术要用什么线缝,怎么缝……夏强缜密而快捷地思索着,在显微镜和放大镜中,他进行着比绣花更细致的手术……
从上午9时一直到晚上10时,这台手术整整用了13个小时,夏强最终成功地将母亲约1/6的肝脏移植给了患儿。翌晨7点,小患儿慢慢睁开了双眼。夏强手中的检验报告显示:胆红素明显下降——这标志着他的第一例婴幼儿亲体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转眼八年过去。这位小患儿已经和其他孩子一样步入小学,并在全国移植病人运动会100米短跑比赛中勇夺金牌。
迄今,夏强他们的团队已累计完成287例儿童肝脏移植手术,每年累计总数占全国三分之一。仁济医院的肝移植水平已走在全国前列。当初一台活体肝移植手术需要十几个小时,如今缩减到了七八个小时;一年生存率达90%,五年生存率达8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夏强他们多项活体肝移植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荣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作为国内最大的儿童肝移植中心,夏强和他的团队针对患儿家庭困难积极争取社会救助,率先搭建婴幼儿肝移植慈善救助平台,使80%以上患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同时还组建了国内首个“新肝宝贝俱乐部”。
在夏强看来,婴幼儿肝移植手术中传递的不仅仅是器官,更是一份来自亲情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不仅在“组装人”,更是在传递着这份“生命之礼”。今年6月26日,第九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48岁的夏强获此殊荣,这是中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
十日谈
仁术济世的故事
明起请看一组《寻访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