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一周新闻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斌峰:扶贫需要“金点子”
陆梓华
■ 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加措乡小学,张斌峰与藏族孩子们张斌峰 供图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天津、深圳、北京、上海……从21年前读大学至今,他始终在繁华都市生活打拼,也总是在为乡村的未来做着最朴素的努力。

  带着对乡村的眷恋,他和伙伴们发起了“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环保公益行动,使近万亩严重沙化草场重获盎然生机;创立“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废旧电脑,并由专业机构规范再生,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添置电脑;运营“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项目,邀请乡村教师到上海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打开视界,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带回山沟和村庄。

  他,就是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上海青年公益先锋、上海众谷公益青年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斌峰。他把10月17日中国首个扶贫日当成自己的一个新起点,他说“做公益,要多行走多观察”,像他现在一样。

  为湿地草原上“户口”

  张斌峰出生于1974年,在陕西省富平县一所小小的乡村学校里,读到了小学四年级,然后跟着父母开始了城市生活。但充满麦香的乡村时光,成了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张斌峰刚懂事时,正逢改革开放,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让这个关中平原上的村庄越发变得丰饶美丽。

  “很多年过去,当我看到一个个仍然贫瘠落后的乡村,或者环境恶化的土地时,我总是会想到童年的家乡,就会想怎么可以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好,让自然环境不再遭受破坏?”张斌峰说,正是这份难舍的乡村情结,推动着他坚守在公益的路上。

  虽然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但张斌峰笑言,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文艺青年”的情怀却总是“蠢蠢欲动”。2007年,在大型外企工作的张斌峰,与好友人民日报社记者赵亚辉共同策划和实施了“重走中国西北角”公益采访行动。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曾有过一次著名的西北之行,用他的笔为当时的中国留下宝贵记录。70多年后,他们希望以这次重走向新闻界前辈致敬,以微观视角考察和见证大西北的发展与变迁。

  然而,眼前所见到的一幕幕场景,却令团队成员感到震惊。在四川西北部阿坝地区,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若尔盖曾经水草肥美;但是,他们眼前的若尔盖,壮美的景色打起了“补丁”——受到过度放牧、向“草原要耕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一片片沼泽被沙漠和盐碱地取代。

  两名年轻人决定发起“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行动。赵亚辉用大量报道唤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张斌峰策划起拯救草原的有效途径。他们以“亩”为单位设立起“湿地草原户口本”认领机制,以1350元/亩的价格供社会公众认领并全部捐献给当地治沙机构。“参与认领的有社会名人,更多的是普通人,有年轻人相约参与治沙,也有孩子拿出了自己的压岁钱。”各界的热情,让张斌峰第一次感受到公益的力量,近千份“户口本”很快被认领完毕。

  更令他感慨的是,一次民间的公益行动,唤起了当地政府对治沙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这一行动也被团中央评为“我与祖国共奋进”十大青春梦想之一。时至今日,治沙仍在持续。虽然工作繁忙很久没有再回去看看,当他看到当地朋友们发来满是绿色的照片,仍会一次次被感动。

  在北川中学泪沾襟

  “做公益,要多行走多观察”。这是张斌峰对他自己和公益伙伴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路上,他收获感悟,更执着于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和探寻。

  在河西走廊,张斌峰们走了三四个月,走访了很多乡村学校。距离他读小学的年代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他看到,那里的乡村学校几乎和他读书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他开始思索,该为这里的老师和孩子做一些什么。

  在云南红河州元阳县的麒麟台小学,有一幅画面让张斌峰难忘——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百年大树,被雷电劈去了大半个身子,但另一半又顽强地伸出侧枝,重新向上生长。老师带出了学生,学生又在同一个校园当起了老师,就像这坚韧的大树一样,一代又一代坚守着平凡的教育梦想。

  发生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让“北川中学”为众人所知。然而,就像是天意注定,地震的一年前,“重走西北角”的伙伴们就和这片土地结缘。团队路经北川时,在北川中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聊天,孩子们的遭遇令大家心疼——很多孩子家境贫寒,考上了大学,却没有办法筹措到路费。一个女孩在日记里写道,“感觉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看见大学的校门在那,但是不知道怎么去那。”为此,“重走西北角”团队立刻发起了“上学之路”计划,通过网络建立筹款平台,为上不起大学的178名北川学生募集了充足的路费。当时谁也无法预料,一年后,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很多一年前一起聊天、打球的孩子,还有那个篮球场,都随着地震不在了。这种震撼是巨大的。”2008年12月,“重走西北角”结束仪式暨“希望北川”公益活动在北川中学举行。望着台下,张斌峰禁不住泪眼模糊。他说,看着震前北川的照片,孩子们齐声爆发出的那一声“美”,深深震撼了他。“我总觉得每一个乡村都是我的家乡,在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做点什么反哺家乡。”  

  收废旧电脑建教室

  2009年,张斌峰成为了一名“新上海人”,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深圳工作时,他认识了曾经的同事、现在的妻子,一位美丽善良的上海姑娘。他因此和上海结缘,开始了新的闯荡。

  “她和她的家庭改变了我对上海的成见,”张斌峰说,妻子是个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的人,也随着他走过宁夏西吉贫瘠的土地。“她的朋友总是说她肯定是嫁了‘土豪’,因为觉得只有富人才能做慈善,这时候她就会认真地和别人解释什么是公益,我在做什么,说得一脸自豪。”去年,张斌峰升级做了爸爸,夫妻俩计划着等女儿大一些,带她一起走乡村。

  2009年初,一个电子垃圾的纪录片令张斌峰震撼并陷入思索——每年全国有500万至1000万台电脑被随意变卖、处置、丢弃和焚烧,广州贵屿成为全球电子垃圾最大倾销地,环境受到不可逆的破坏。

  另一方面,在他走过的乡村,师生们仍和信息世界绝缘。能否找到一个契合点,变废为宝?2009年3月, “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废旧电脑,并由专业机构规范再生,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配备电脑教室,无法再生的则送交专业环保处置企业予以资源化环保处置。

  “金点子”迅速赢得认可,迄今为止,来自社会各界(约400家单位、企业和320名个人家庭)捐赠的废旧电脑及周边电子产品达三万五千多台。截至今年10月初,“爱传递”已在甘肃、贵州、云南、四川、安徽、西藏、宁夏等20个省、自治区,建成92间电脑教室,约3.7万名乡村孩子因此而受益。据项目实际运行测算,在同样满足乡村师生办公学习要求的前提下,用性能优良再生电脑建设一间电脑教室的费用,仅仅是用新电脑建设所需费用的1/5至1/4。

  带乡村教师出大山

  随着一间间电脑教室的建成,张斌峰的公益伙伴队伍也在壮大。来自上海贝尔、玫琳凯、3M、可口可乐、东方CJ、来伊份等沪上知名企业的员工们不仅捐献电脑,更带着朋友、带着孩子、带着对乡村孩子的爱一次次踏上志愿之旅。他们帮助搭建电脑教室,给孩子们上电脑课,与师生一起开展主题班会及团队活动,分享着公益给内心带来的富足和喜悦。

  “当乡村孩子的小手为志愿者带上红领巾的那一刻,很多志愿者都哭了。”张斌峰说。在微信朋友圈中,他的名字叫“斌峰的乡村”,他记录着每到一地的所感所悟,照片连起来看,就像是一幅中国各地乡村地图。在今年9月的一张照片下,他记下了安徽萧县刘行小学一位老师的话:萧县周边有两条高速公路,今天孩子们身边又多了一条高速——网络高速公路!

  在每一间新建的电脑教室里,几乎都会重复同样的场景——电脑屏幕亮起,只需要教授最基础的操作技巧,孩子们不出半小时就能流畅地在屏幕上打出自己想说的话。“孩子天生都是一样的聪慧,他们会爆发出你想象不到的力量。可能生活环境不同会给他们不同的遭遇。如果我们能给乡村孩子一个撬起地球的支点,就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张斌峰说。

  在为乡村学校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张斌峰也思考着,如何帮助乡村的老师们走出大山、走出村庄,到更辽阔的天地中看一看,把新鲜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孩子。从2010年起,张斌峰作为“爱飞翔”上海组委会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上海组织进行崔永元发起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邀请边远地区的乡村教师到上海,坐一次飞机,乘一次火车,和数十位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一起看一场高规格演出,接受一次贵宾级体检,参加一场乡村教育论坛,到上海人家做一天客,参观现代化企业等。迄今已有超过350家上海市民家庭参与,超过150家企业机构参与捐款捐物,超过2000位志愿者直接参与活动。

  “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别让阳光背后只剩下黑白,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期待,爱放在手心跟我来。这是最好的未来,我们用爱筑造完美现在。”一首《最好的未来》,是每次行走在路上,张斌峰最爱的歌。在安徽阜阳,他遇见了一位高位截瘫女性为村里孩子办起第一所完小;他们将云南”无臂教师“江声发请到上海参加“爱飞翔”,帮助江老师所在学校建设电脑教室,联络爱心企业为江老师安装义肢。江老师一个人就带来当地20多所小学的”电脑教室“需求表,而全国有需求的乡村学校超过10万所,张斌峰深感,这一路,还将继续,为了每一个渴求的眼神和期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文化新闻
   第A05版:文化新闻
   第A06版:新民图视绘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都市/运动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家装专版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张斌峰:扶贫需要“金点子”
新民晚报一周新闻人物A08张斌峰:扶贫需要“金点子” 2014-10-19 2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