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全英文的“备忘录”
邵 宁
  邵 宁

  这里所说的“备忘录”,是小学生记录家庭作业的小本子。上海每个小学生都有,里面还有老师给家长的留言,家长也可以在上面和老师交流。

  最近,和朋友聊起择校的话题。她告诉我,她的一位邻居,每天都收到一份全英文的“备忘录”,天天愁得脑门倍儿亮。

  这户人家来自外地,一直在上海经商,前几年到香港生了个娃。今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他们将孩子送到上海的一所英国学校,每年学费20多万元。本以为孩子进了“高大上”的英国学校,前途一片光明,不料孩子却水土不服,因为家中没有英语环境,一开始什么也听不懂,即便是数学卷,也因为看不懂题目而做不出。最让家长痛苦的是,老师每天通过英文邮件告诉家长家庭作业、学校通知、注意事项等等。这位妈妈不识ABC,只好每天找懂英文的邻居来翻译,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学习了。另外,因为那所国际学校不学中文,她还给孩子请了一个家教补中文。

  现在,把孩子从小送到国际学校,成为沪上不少有实力的家长的择校新潮流。由于大部分国际学校严格要求孩子为外籍,所以有人退而求其次,将孩子送到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既可以脱离国内“应试教育”的苦海,轻轻松松地学习,又为将来出国留学无缝衔接做准备,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双语学校真的轻松吗?我认识一位家住远郊的全职妈妈,今年想方设法把女儿送进了位于闵行区的一所知名双语学校,每年学费8万余元。由于校车不到她家门口,这位妈妈每天早晨必须开车十多公里,将孩子送到校车点,上了校车后,再开半个小时,才到学校。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每天仅上学放学路上就要两个小时,该是多么辛苦!而这所学校为了保证质量,作业并不少。等到高年级,那就要挤占睡眠时间了。

  高端的名称、高档的外教、高额的学费,这一切似乎成为孩子成才的保障。然而,在这些学校学习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双语教学,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这一点,值得择校的家长细细思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悦读/连载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体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热点/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科普达人/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4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课堂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08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全英文的“备忘录”
诺贝尔
官员对建筑的审美应有自知之明
云横日月楼
不问是一门学问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全英文的“备忘录” 2014-10-22 2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