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最后两天,在大家都在万圣节“轰趴”的时候,青年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用两晚在上海音乐厅为爱乐者们奉上了《完全贝多芬》的音乐大餐。
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被称为大提琴的新约《圣经》,也被称为大提琴演奏家的试金石。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秦立巍对贝多芬的读后感也十分耐人寻味。你能听到乐句里有许多精心的设计,他演奏的贝多芬是彬彬有礼的,多了几分优雅,少了几分狂躁。即使是贝多芬的暴风骤雨,他也处理得不匆忙不急迫。扎实的音色把每个音符都表现得充分,交代得具体清晰,使听者真实地感受到乌云密布是由一个小的动机不断发展、聚拢、逐渐庞大,最后汇聚成一片汪洋大海。整套贝多芬奏鸣曲处理得严谨考究,乐句像是查过字典后研磨出来的,有着很完整的逻辑。细节上与许多经典版本略有不同,有演奏家个性的印记和独特的见解,但也句句在理,有凭有据。在这个标榜自我、彰显个性的时代,这样的演奏家实在难得,没有一点的借题发挥,不会因为急切表达自己而滥用一寸弓段,没有丝毫过分夸张的痕迹,表现出他对音乐的诚恳,以及对贝多芬这位乐圣的尊重和敬仰。
一位好的演奏家是丰富的,也是多变的,秦立巍正是如此。返场的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充满着拉式的悲伤,回忆中有沉思也有甜蜜。浓郁的音色从弓与弦之间发出,低音有力温暖,充满着整个音乐厅,使人热泪盈眶。不得不说他还是位有着卓越技巧的演奏家,除了演奏贝多芬时精湛的技术,另一首返场曲皮亚佐拉的探戈也是华丽又出彩,双音平衡丝滑。整首乐曲像是恋爱中的男女,有充满计谋的躲藏,有疯狂挣扎的追逐,有时甚至是博弈,不禁让人惊呼过瘾。
演奏钢琴的阿尔伯特也是功力十足,与秦立巍配合得非常默契。他像一位善于察言观色的倾听者,敏感地洞察着大提琴的走向,体贴地跟随与呵护,为合理地诠释每一次对话而调节着情绪,控制着气息。阿尔伯特的指尖细致入微,与大提琴无论是风格还是呼吸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两天的《完全贝多芬》,演奏者十分投入,在个别乐句的处理上更是别具匠心,吸引着你的耳朵听出惊喜之处。它们是相机里忘记抓拍的瞬间,首饰中遗漏的珍珠,通过演奏家的挖掘雕琢后,令你如获至宝。秦立巍与我们分享了他对贝多芬的别样解读,也带我们领略了许多曾经错过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