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10月22日醒来即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说,今天是梅兰芳先生双甲诞辰的正日子。上午翻故纸堆,正巧翻到1947年12月出版的《半月戏剧》,上面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梅兰芳还是名副其实的伶界大王》。本来,伶界大王是上海人给谭鑫培老先生的尊号。1917年老谭去世,《顺天时报》马上给梅兰芳上了“剧界大王”的称号。数十年来梅先生执剧坛之牛耳,也算是实至名归。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梅先生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胜利后复出,嗓音扮相大不如从前,霸主地位屡受挑战。
1946年冬天,梅兰芳率班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曾拜梅兰芳为师的名旦程砚秋则率班在天蟾舞台与之打对台,据说坚持票价要比梅兰芳贵2角。顾正秋的回忆录说,“两人大概对唱了两个月。谁也没吃瘪。”可回到北京后,程夫人果素瑛却买了一套柚木家具送给梅夫人。这套家具至今仍存放在新建梅宅的地下室。
转过年来,海上闻人杜月笙六十寿辰,遍邀南北名角举办赈灾义演。十天戏,梅兰芳唱八天大轴,两天是孟小冬的大轴,演《搜孤救孤》。无可否认,与抗战前相比,梅兰芳的嗓音、气力、扮相都渐现颓势。仅就唱而言,用梅先生蓄须息影前的唱片与杜寿义演的《四郎探母》等实况录音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复出后的艰涩。于是就有了黄裳先生那篇著名的《饯梅兰芳》,皮里阳秋,劝梅先生告别舞台。据黄老后来说,此文另有深意。他说的这番“深意”是否合情合理暂且不论,起码当时的剧界中人难以体会,且此意也与艺术无关。故黄文在当时就引起反弹。这篇《梅兰芳还是名副其实的伶界大王》可能就是剧评界的一种回应。文章历数当时实力派后进的演艺水平,认为无论谁都无法取代已现老态的梅兰芳。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皮相之论。不管梅兰芳老与不老,唱与不唱,时至今日我们仍旧可以说“梅兰芳还是伶界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