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多校录取”是方向
徐新明
  徐新明

  7日傍晚,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上海市教委新闻办表示,2015年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但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

  这在我国是第一次实现一名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上海高校招生制度的重大改革。如果这一改革获得成功,也为我国正在推进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提供经验。上海探索“一名考生被多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改革值得期待。

  时下,一名考生参加高考后,只能收到一张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教育专家指出,我们现行的这个统招制度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显著问题是,高校往往用招生优惠抢生源,由于缺乏监督而滋生腐败;而再优秀的考生也没有多少选择权。由于一个考生只能收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否则的话,要么复读,明年再考;要么放弃,没学可上。如今,上海将改变这种状况,考生可以“货比三家”,真正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读书。

  这种录取制度,可以说好处多多。首先,调整高考指挥棒,引领教育新方向。如果我国高考录取摆脱集中录取制度,高校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于高中来说,将获得更大的办学空间,可以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推行多元评价,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发展个性,将彻底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玩”的状况。

  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也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这有助于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关心专业方向,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只有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校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人才。

  被学生自由选择,不仅有利于考生的利益,而且有利于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从而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道理很简单,高校为了成功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考生,就会注重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教育特色和教育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还可以根据专业需要,确定招生要求,包括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等。美、英、法、德等国大学之所以办出很高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实行学生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一个考生往往能收到数个甚至数十个高校发给的录取通知书,而大学办学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的目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考试招生关系着亿万学生的前途命运,考试制度关系着国家教育科技的发展进步。正因为如此,“一个考生被多所学校录取”的改革是高校招生改革的方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法官检察官要重办案轻做官
不要因波折 而失去信心
治理“礼金腐败”须遏制“群发”模式
超过那么一点点
羊绒出在谁身上?
“多校录取”是方向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多校录取”是方向 2014-11-10 2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