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 把观众变用户
周末,使用乐视4K电视的用户,躺在家里的客厅沙发上就能观看目前在上映的部分新片;微信用户在朋友圈看到某部电影的讨论热火朝天,手指轻轻一点就能通过微信支付,在全国2000多家影院购买该片的电影票……移动互联网时代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和消费支付模式。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电影观众数量将达1.4亿人次,而目前的手机用户则高达9亿。BAT(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互联网思维把“观众”变成“用户”,电影产业的颠覆与洗牌即将到来。
博纳总裁于冬透露,去年国内20%的电影票是通过在线销售的,而今年可能高达40%,“国内第一大万达院线已经占到将近20%的电影市场份额,最近它投下去100亿元建电影院,还不算购物中心。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内就被类似像格瓦拉售票系统这样的在线售票追赶。去年光格瓦拉在江浙沪地区的售票就接近10亿票房,超过了很多院线,很快它可能会超过万达的销售额,在线销售将超过门店销售。这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变化。”
变革 从对手到恋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令国内视频网站发展迅猛,影视制作公司也尝到了甜头——电影的网络视频版权价格水涨船高。乐视以8位数高价买下了陈凯歌新片《道士下山》,通过营销平台的优势增值,更进入到整个电影的营销领域,甚至在立项、拍摄的前端就介入。乐视网网站事业群运营总裁高飞表示,全流程营销让视频网站可以利用大数据与用户互动,视频网站与电影公司也从对手变为恋人。
互联网化的另一标志性事件,就是影片通过互联网发行保证盈利。宁浩的作品《心花路放》上映前,通过“美团猫眼”预售了一个亿的票房,让影片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赢在了起跑线,这对电影后期排片的影响力超过了50%以上,这个合作意味着互联网发行模式已经得到了市场验证。业内人士分析称,在未来,为了争夺大片的发行权,有可能出现降低发行代理费用,甚至免费发行的模式。
应对 度身订制电影
面对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风潮,传统影视制作公司也在转变思维,针对互联网订制的电影应运而生。今年,国内影视制作巨头华策公司宣布启动“五亿扶持青年导演计划”,将投入5亿资金和更多资源,打造一个凝聚互联网思维的电影发展的新生态圈。为互联网度身定制影片,如郭敬明的《幻城》、汪远团队的《名将学院》等,快速推进项目开发和产业链打造,形成一系列以电影为核心产品的全媒体文化品牌。此外,光线传媒也广开思路,启动“中国电影世界”主题项目完善产业链条,完成从线上(银幕)到线下(实景娱乐)的战略布局。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