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10周年,此时,不仅思及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想起她对古建筑的一往情深。
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系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长子,他于1912年秋考入清华学堂,后赴美国留学;归国后,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潜心于建筑史研究。林徽因则成为这位著名建筑学家的得力助手,在他那艰辛的古建筑考察征程中,常可见她陪伴左右。
1932年10月,林徽因从家务中挣扎出来,随梁思成赴北平郊区考察古建筑。徜徉于西山卧佛寺,他们叹息:“平面布置,在唐宋时代很是平常,敦煌画壁里的伽蓝都是如此布置,在日本各地也有飞鸟平安时代这种的遗例。在北平一带(别处如何未得详究),却只剩这一处唐式平面了。”一走近香山法海寺,他们深感:“寺门的形式是与寻常的极不相同: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里所常见。”此行结束,两人合作完成《平郊建筑杂录》一文,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四期。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刘敦桢、莫宗江抵达山西大同,考察辽、金以来的巨刹善化寺、华严寺,以及城内一批古建筑。由于每去一处都得步行很远,他们进行了分工合作,如在察看华严寺大雄宝殿时,梁思成负责摄影,莫宗江负责测量,林徽因、刘敦桢负责抄录碑文,一个下午便做好所有工作。那时,云冈石窟坐落于荒郊,为了探明绵延的大小石窟情况,他们暂住农户的一个简陋房间,晚上冷得打哆嗦,“白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却以顽强的精神完成了任务。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中国营造学社几位成员赴山西探访名刹。抵达五台县城,他们马上折而北往,直奔心仪已久的佛光寺。佛光寺矗立于一座小山,大殿一如所料的雄伟,巨大、坚固、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梁架、藻井,甚至是柱础上的雕花,均显露出唐风;殿外那有“唐大中十一年”字样的石经幢,则令人惊讶。虽然工作条件极艰苦,但他们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皆进行了仔细测量。很快,林徽因无意中瞥见一根顶梁下隐约有墨迹,遂请村民搭起脚手架以便近瞅,结果发现唐代宦官监军的职务名称等,于是佛光寺的兴建年代便确凿无疑。在寺内,大家还找到了唐代塑像30多尊、宋代大殿一座,以及一些唐宋时期壁画。他们留下的完整的正、立、剖面图,成为以后研究唐代建筑的经典例图。因而,费慰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一书中称赞:“1937年初夏梁氏夫妇发现的他们早就梦寐以求的高级奖赏——一座尚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是他们作为中国建筑史学者的最高成就。”
在10多年里,夫妇俩一起跑了200多个县,寻觅了200多处古建筑物,有不少“国宝”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引起重视,从而受到应有保护。可以说,林徽因同古建筑结缘甚早,并与梁思成共同开创了我国古建筑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