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崇拜在宪宗朝掀起一个小高潮,此后急剧发展占用了不少国家资源,减少了税收来源,让唐武宗感到了压力。加之他本人崇信道教,终于在会昌五年(845年)严令下诏废佛。全国大概有4600余座佛寺被拆毁,寺院土地被大量没收,勒令还俗的僧尼达26万人之多。法门寺难逃冲击。武宗曾下令捣毁佛指舍利,但僧人们只是毁掉了舍利的影骨交差,冒着生命危险将真身舍利秘藏起来。当时收藏真身舍利的“四大灵境”中,代州五台山塔、终南山五台寺的舍利,均毁于此次灭佛运动;泗州普光寺在清代沉入洪泽湖底,舍利也随之沉没;法门寺成为仅存的圣冢。第二年武宗因服丹药暴毙,唐宣宗一继位,又下令复兴佛教。整个国家经此折腾,元气大伤。
到了最后一次迎佛骨的唐懿宗,大唐帝国衰颓之势已不可挽回,外有边患内有藩镇,内外交困中的懿宗身患重病,自我麻醉,唯寄希望于佛祖的护佑。873年,他决定迎奉佛骨,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懿宗说道:“生得见之,死亦无恨!”这次迎奉之盛不让宪宗一朝,《资治通鉴》上记载了场面“竞为侈靡”,从地宫中发掘的出自懿宗、僖宗父子的供物之多之贵,也可窥见一二。但当年他就一命呜呼,继位的僖宗匆匆将佛骨送回法门寺,宫门自874年关闭后就此尘封了千年。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六迎二送法门寺佛指舍利,等级之高,绝无仅有。而儒释道三教从论争到交融,虽然艰难,却也是必经之路。正如有人所说,在开放包容的大唐,单维的精神已无法驾驭多元的社会。
唐密曼荼罗无上法界
法门寺在清代走向衰败之前,还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寺院中悬挂一匾“皇帝佛国”,据说是由宋徽宗亲笔题写。明代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真身宝塔倾毁,地方筹资修建了十二层八角砖塔,一直留存至1981年。
民国动荡中,法门寺躲过了一次可能的灾祸。华北慈善会会长朱子桥将军率部来陕西济赈,主持筹款于1939年重修法门寺真身宝塔。修缮时民工无意间发现了地宫门,有人试图用马灯吊下去一看究竟。朱子桥闻讯赶来,立即叫停,并命令将坑道填平用黄土夯实。他随后诚恳劝诫众人一定严守秘密,时局不济,日本人已占领华北,若风声走漏致使珍宝落入日寇手中,大家都将成为千古罪人。法门寺地宫在当地群众维护大义的缄默中避过一劫。
“文革”时,一群红卫兵小将拥进法门寺,打着破除“牛鬼蛇神”的旗号,砸烂了寺庙大雄宝殿所有的塑像。据专家考据,年代不晚于隋唐、记录古代音乐史、因有七孔本身能发出钟磬般音节的“七音碑”,也被粉身碎骨。红卫兵们还声称寺院地下有反动电台大肆开挖……法门寺主持良卿法师全身浇满煤油,在塔下自焚,以一种壮烈的牺牲震慑住了破坏活动。这也是为什么1987年考古人员挖掘地宫时,在土层中还发现了糖纸、瓜子皮和毛主席像章。
时光流逝至1994年8月,法门寺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再次震惊世界。此前人们一直疑惑地宫中为什么内壁全涂成黑色,用黄色金钱铺地;各种器物的放置,都似乎神秘而有序……直到地宫发现7年后,考古人员完成了对地宫唐密佛舍利供养曼荼罗的全面破译。
唐密又称“汉密”,有别于唐晚期传于西藏的印度密教而派生出的“藏密”。密教在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最初比较杂糅,被称为“杂密”。纯正的印度密教在唐开元年间,由“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带入中国。几位大师都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优待,其弟子高僧每每也被唐代帝王封为国师,密宗从此极一时之盛。有人分析原因,密宗的作法仪轨和中国传统的祭祀形式很相似,曼荼罗的构图又与中国坛庙基本一致,容易被国人理解接受。
所谓密教,是相对显教而言,显教即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种种经典,有文字语言传世。而密教则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直接所说的秘奥大法,不重教义理论,而以高度组织化的密咒、仪规为根本修习方法。修法前必须建造“曼荼罗”,即建造坛场,供奉佛与菩萨。密宗坛场要布置得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有偈语概括佛教八大宗派特点,首句即“密富禅贫方便净”。整个大唐一代也恰恰表现出:士子迷禅宗,百姓迷净土宗,而皇室一直与密宗关系密切。
804年,日本僧人空海西渡到中国来学习佛法,拜在不空的弟子惠果门下,据说惠果一见到他便说:“你终于来了。”此时的惠果已被尊为唐代宗、德宗两朝国师,名震海内。半年后,惠果就圆寂了,在生前将密宗大法尽授空海,并令他将其带回日本。空海继承遗志在日本创立了真言密宗,又称“东密”。它是日本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之一,对整个日本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天台宗同被誉为“日本文化之母”。东密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信徒超5000万人。东密与唐密一脉相承,考古人员考证法门寺地宫时也参考比证了日方的资料。
唐密在晚唐五代后渐渐无闻绝迹,但在后世的如奇诡华丽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佛像洞窟大足石刻中均能寻到其影响。法门寺地宫在封闭时,被布置为密宗曼荼罗的“无上法界”,也是正纯密教文化的最高集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法门宝库更待开掘。著名学者季羡林就曾提出设立一门“法门学”,并预言其将会同“敦煌学”一样成为国际显学。
电影《法门寺》暂未透露故事大纲,莫言也只是表态,不做穿越剧也不做戏说剧。电影是将再现跌宕历史、权力风云,或是折射中西交流、儒释道之争,还是着墨宝藏传奇、宗教神秘?法门寺厚重的千年积淀,为每一种演绎都提供了不凡的可能。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