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有病,人知否?
子渔
  子渔

  戏曲虽是个夕阳艺术,可是,还得被养着。因为被养着,也就很难自主,出钱的一方总是主宰你,要你怎样就怎样,即便是你不能胜任的。

  这出钱的一方,现在大抵是各地方的有关部门。而有关部门的思维是,最好借戏挖掘、宣扬点地方的什么。这思维不能算错,如果适合地方戏,自是最好不过。可是,很多时候,却是一厢情愿。比如挖掘地方文化,有些内容比较专业,只有研究人员才热衷。戏曲本来就弱势,再来演连当地百姓都不感兴趣的劳什子,命运即可想见。地方文化本身不是戏,为了成戏,一点点因由,大肆渲染,结果台上人比台下多,岂不可悲可叹?戏自有规律,自有因缘,不具备戏的元素,不接地气,凭空编造,谁会买账呢?君不见,台上的常演剧目,哪里是以弘扬地方文化为目的的?有关部门的私心太重,戏就难得张扬起来。 

  如果说这是被养戏人所误的话,那么,另一种伤害则来自自家人。

  以前,演戏是伶人同落魄文人的谋生手段,戏大抵是俚俗的。现在,戏成了艺术,编剧就有了文化自觉,想玩人文,玩深沉,似乎没点文化就羞于见观众。于是,动不动就以文人为主角。实在,有些文人诗文写得不错,可是自身的经历也很有限,张狂的只是内心。一个书斋型的文人,本身就很难构成戏剧性,即使敷衍成篇,观众也不免隔膜——文人的共鸣毕竟不能代替观众的共鸣。本来,地方戏是广场舞,而你却把它搞成华尔兹,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却也把“大妈们”——观众的主流吓跑了。

  除了与观众隔膜外,还有误解观众,总觉得观众嫌戏太慢。其实,“慢”本来就是戏的内在要求。你要看情节,何用来看戏?只注重情节的戏,只能看一遍,看完了事。百看不厌的戏,总是唱做并重,有“肉子”的。买票坐在剧场里,就是来享受这“慢”的。可是,现在的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匆匆赶路,总不肯把戏做足,似乎藏着掖着,就为高潮那两三段声嘶力竭的唱。若是换成现在,一定会觉得《梁祝》的“回十八”太浪费了,“楼台会”太滥情了,《红楼梦》的“黛玉葬花”简直太奢侈了——几乎是原地踏步,抒情个没完。可是,戏不仅仅是演情节,更是演“一颗心”,你若不给“一颗心”以舞台,就没法出戏。而出戏的地方,都是很慢的地方,比如《碧玉簪》的“三盖衣”,比如《西厢记》的“琴心”。演员的功夫就在这上面,戏曲就得给演员留下“唱”和“做”的空间。没有这空间,再好的演员都是白搭。若是长久的只演情节,只会大喊大叫几声,我得说,我们要把这一代演员给废了!

  无论时代怎样变,戏曲总得守住自己的根本。身不由己难自主,那是没办法;自己人误自己人,又为的哪般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戏有病,人知否?
想给林语堂打电话
记性去哪儿啦
两次“丁”力相助
乒乓俱乐部
一颗鸡蛋
巴黎圣母院的花窗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戏有病,人知否? 2014-11-15 2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