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性去哪儿啦
陈钰鹏
  陈钰鹏

  有一种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会发生:突然间想不起来某个熟人的名字;从卧室走到客厅想去拿一把剪刀,可是到了客厅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想到书房去找一本书,站在书橱前却发起呆来,忘记了要找的书名。更有甚者,把家里的一串钥匙乃至手里正好拿着的一块抹布放在了冰箱里,事后到处找钥匙、找抹布,找得好辛苦。还有的人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和转移……凡此种种,像病又非病,因为过些时候记忆又会回来,只是当你非常需要的时候,偏偏掉线了。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短时失忆,有人称之为丢三落四,有的年纪稍大一点的干脆怀疑是阿尔茨海默病前兆。曾经有人作过解释,认为造成这种记忆丢三落四的罪魁祸首是家里的门,上述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时,之间要经过一道门(包括只有门框的“虚门”)。由于这种解释有点似是而非,且缺乏具体的科学阐述,因而并不被人们接受。

  前不久,波恩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展开了大规模研究工作,参与试验的志愿者达500人,男女都有。该研究组的科学家根据以往的研究方向,心里已经有了“犯罪嫌疑人”——多巴胺D2受体基因,简称DRD2基因。这种调度和指挥大脑中短时记忆的基因有两个变种:一种是胞嘧啶类型的,另一种是胸腺嘧啶型。经唾液取样和检查分析,发现经常有丢三落四、乱放东西和注意力分散的受试者的多巴胺D2受体基因往往是胸腺嘧啶型,它们因而被锁定为丢三落四的“肇事者”。

  此外,让胸腺嘧啶型受试者填写问卷,说明在他们身上发生忘记名字、乱放东西、注意力不专等现象的大致频率。然后将基因分析与受试者的阐述进行比较,发现丢三落四者基本上是胸腺嘧啶型基因的载体。DRD2在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的额叶中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一个乐队指挥在协调一个乐队,而DRD2基因就像指挥棒,显然,在传递信息时,胸腺嘧啶型给定的速度有错,从而减弱了传递作用。

  由此可见,所谓的“丢三落四”不是病,也不是性格不好(不努力不上心),而是基因造成的一种遗传体质,说通俗一点是一种命运;确切一点不妨说它是一种间隙性记忆故障。尽管如此,面对这一问题,作为弥补,我们还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比如为了应对记忆短路,可以采用写记事条的办法,有的事情可以在做以前设定一个随身提示:伸出食指和中指,其他三指收起,做成一个剪叉的样子,到了目的地就不会忘记拿剪刀了。有的重要东西(如钥匙)平时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存放位置,任何时候也别放到其他地方去。还有一个做法兴许也能奏效:倘若到了目的地已经忘了,不妨立马返回出发地,出发地的环境气氛说不定能给你提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人物/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动态/文娱圈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新民拍卖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目击
戏有病,人知否?
想给林语堂打电话
记性去哪儿啦
两次“丁”力相助
乒乓俱乐部
一颗鸡蛋
巴黎圣母院的花窗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记性去哪儿啦 2014-11-15 2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