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图标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一门全球通用“语言”。热衷者认为,用简单图标代替文字表达抽象概念,将成为一种趋势,在互联网上引发一场关于交流的“革命”。
表达更温和
有没有留意过电脑键盘的左上角的“~”键?这个符号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在现代英文中意为“大约、大概”。但对于30岁以下的“网络达人”而言,这个符号代表“开心”。因为在许多网络社交工具上,用这个键可以按出一个表情图案:开心得笑出眼泪的卡通脸。
这种表情符号起源于日本,英文叫emoji,即其日语读音,意为“图文字”。它最早在日本网络及手机用户中流行,后被美国苹果公司加入其2011年底发布的IOS5输入法,自此席卷全球。目前,这套表情图标已被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所兼容的编码“统一码”(Unicode)采纳,普遍应用于各种手机短信和社交网络。
发展至今,“图文字”已有数百个图案,除表达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卡通人脸,还有各种手势、房子、交通工具、旗帜、钞票、食物、植物、动物等。每个图案所传递的意思简单直白,令人一目了然。
对世界各地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人而言,“图文字”不仅使用便捷,还是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按键代替千言万语的效果。
二十多岁的罗布在与一个即将搬家远行的好友道别时给对方手机发了一张哭脸,“她回了我一个表示拥抱的图标。图标让我们一句话不说也能迅速明白对方,省去了下笔千言依然词不达意的烦恼。”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表情图标比文字更直观生动,且“萌”态可掬,因此可在非面对面的交流场合中起到“软化、缓和”的作用。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
比如,用一个皱着眉头、表情愤怒的图标表示“我生气了”,效果肯定不会像用文字那么激烈。“它看起来不暴躁也没有进攻性,反而傻傻的,有点搞笑。”语言学家林赛·韦伯说,“我经常在私人电邮中用表情图标,因为我认为这样能使邮件语气变得更温和。”
种族多样性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一项调查,手机短信已是美国青少年首选的沟通联系方式。而在2013年的一项市场调查中,针对“你是否在信息中使用表情图标”这个问题,74%的美国受访者和82%的中国受访者给出肯定答复。
据统计,“推特”上使用最频繁的表情图标是笑脸,每天有超过4.7亿个笑脸符号被发送和接收。
网络达人们把表情图标排列组合,逐字“翻译”碧昂斯的流行歌曲《沉醉于爱》、美国名篇小说《白鲸》等等。一名俄罗斯青年开发制作了一款网络游戏,画面元素全部采用表情图标,大受欢迎。
目前,统一码正式“收编”的表情图标有722个,苹果、安卓等系统用户都能使用。
11月初,统一码联盟宣布,将在明年发布的“统一码8.0”版本中增加改变表情图标卡通人肤色的功能。也就是说,笑脸、哭脸等表情图标的颜色将不再是如今统一的橘黄色,而可以根据用户喜好,自行更改为红、黑、白等色。
据称,统一码联盟增加这一改动功能,是为了响应用户认为表情图标应“增加种族多样性”的需求。
创新?回归?
表面上看,表情图标是如今高科技的新产物,热衷者认为其引起的效应可能在网络上发展为一场代替文字的革命。但在研究人类文字和语言的专家看来,它更像是一种对原始的回归。因为人类最初的记事方式就是用简单的图案和符号。
专家安德鲁·罗宾逊在一本书中写道,符号和图画是文字的雏形,而描绘和解读图案是人类早期就具备的一种基本交流技能,这从古埃及、中国、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发现的岩画、壁画中早已得到证实。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也一直没有停止用图标和符号代替文字传情达意。不少符号,比如代表美元的$,表示“禁止”的红底白叉,早已成为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表情”。
张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