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一定盲目乱花
2014年前10个月财政支出进度仅完成74%,年底两个月还剩余一大笔预算,引发了舆论争议。而事实上,最后两个月剩下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预算没花的现象,在最近6年连续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教授杨志勇表示,即使今年最后两个月要完成财政支出预算所剩的4万亿元,与过去年份相比,今年也并不特殊。过去曾有最后一个月支出预算的25%甚至更多的情形。
但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指出,如果前几个月预算执行进度大致均匀,但最后两个月集中花出去,肯定在形式上属于“突击花钱”。
不过,赶在年尾把钱赶紧花完,并不一定完全意味着盲目乱花钱。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年底剩余的预算,并不是要无序突击花掉,所有资金须按照预算用途和项目合同支出,乱花钱将面临审计监督。预算中剩余的近4万亿元都是有归属的,支出当年没实现的,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而如果项目撤销或完成后有节余,预算中的钱还要上交。
多数专家认为,“年底突击花钱”既有客观制度性安排造成的结果,也包含主观管理不严引发的乱象。杨志勇认为,与“年末突击花钱”的说法相比,更为客观的提法应该是“年末集中花钱”。与执行中期财政预算的国家相比,执行年度预算的国家大多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为何预算剩得太多
各级政府为何常常年底剩余大比例预算?多位财政部门官员和专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支出、预算部门拿钱晚、层级多、不科学、执行乱等问题,是年底剩下4万亿元的原因。
——拿钱晚 有财政资金最后3个月才下达。广东某地市财政局总会计师说,每年地方财政局所做的预算草案报告要经当年的地方人代会审议通过,而每年的市人代会最晚要在3月份才开。批准后,预算一般要到二季度才下到各部门。财政部一位知情人士称,根据目前财政制度,地方财政支出中约一半要靠中央转移支付,但全国人代会开得更晚,中央的钱分下去需更长时间。四川省审计厅公布的报告则称,在四川省级专项预算资金分配中,有50.18亿元于9月后才下达。
——层级多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目前没有实现扁平化管理,政府层级过多影响了财政支出进度。有些专项财政资金,首先要取得中央主管部门批复,如涉及环保的,要找到环保部确定各省额度,省里又要考虑留多少,跟市县分多少。
——不科学 一些地方政府预算编制速度慢,并存在不合理、不细化问题。有些项目拿到预算后才开始做准备,支出肯定要集中到年底。
——执行乱 一些地方预算管理能力欠缺,造成财政支出具体执行不力。
王雍君说,目前,我国预算管理能力比较欠缺,在没有明确表达支出的用途之前,允许切块拨款。这样做有很大弊端。例如,拨给园林绿化1000万元,但不规定具体做什么、怎么花,由此也可能出现花钱随意甚至浪费等情况。
?“突击花钱”有人管吗
为了改变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年末“突击花钱”乱象,财政部近年来大力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与财政部门“催着花钱”相比,专家指出,各级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督年末大量花钱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王雍君认为,年末“突击花钱”,有可能是年末工程量突然增加;杨志勇说,年末“集中花钱”中,有些项目是年中进行,年末结算,对于中间工程款项监管要加大力度。与此同时,专家指出,我国更应该进行中期预算改革,制定多年度预算强化预算过程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改变年底“突击花钱”的利益冲动。
?如何防止“突击花钱”
记者采访发现,在“八项规定”制约下,中央部门近年来三公经费明显下降。2013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0.15亿元,比年初预算数减少9.54亿元,比2012年实际支出减少4.1亿元。与之相比,地方三公经费整体也在下降。但与此同时,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对三公经费控制不严。如2013年山西省煤炭厅、省地税局等21个部门单位超预算列支三公经费1192万元。
对此,王雍君说,违规的三公经费可能成为年末“突击花钱”的隐患。同时,现在有的地方不敢在吃喝上乱花钱,表明此前花的钱有可能没有预算依据。
杨志勇表示,对财政支出进度也要一分为二地看。有些支出进度过快反而是有问题的,但有些不合理的支出没有执行而造成进度慢,也可理解为一种节约,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八项规定”所约束的政府行政“吃喝玩乐性”等开支。
新华社记者 韩洁 杨毅沉 王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