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娱乐商业所动
谈及擅长的创作风格,严歌苓并不讳言自己相当擅长通过女性视角来观察战争,“像《四十九日祭》也是遵从了原著的叙事角度,以一个小姑娘的角度来讲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美丑。而且,女性是战争当中最柔弱的生命,她不仅忍受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欺负,她的肉体还要变成牺牲品,放在了战争的祭坛上。可以说,女性是战争的终极牺牲者,又是战争的第一抚恤者,在没水没粮的绝境中,她能为我们的士兵带来一丝温情。”
但严歌苓强调说,《四十九日祭》既没有套用以往抗战剧的残酷搏杀,也没有重复电影版“十三钗”的苦难叙事,而是秉持严肃的历史观,拒绝市场绑架,对历史及人性做出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呈现。“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创作剧本,只要是自己的文字,我都会有种偏执,保持着内心的小清高,娱乐化、商业化根本改变不了我。”
比电影更接近历史
“电影的长度和篇幅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完全把南京大屠杀前前后后的故事全部反映出来。我想尽量表达一个完整的前史与后史,希望能将手头上掌握的历史资料全部写进去。”严歌苓告诉记者,电视剧的改编可能更接近小说的描述,也接近历史的真实。“在创作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很幸运地得到了好几本史书。一本来自我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南京大屠杀时期,他是国民党的一个卫生部军官。原本,他打算带着伤兵队伍撤离南京,但最后来不及了,只能躲在安全区。当时,他写了一本日记,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如实记录了下来。这个是我无意间得到的宝贵历史资料。”严歌苓说读完这本日记和其他一些史料后,自己又重新添加了很多细节在《四十九日祭》之中,“比如,我把后人对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怎么追寻、怎么缅怀,特别是如何看待剧中几位妓女的态度也放了进去。”严歌苓说希望能以文学作品或纪实文学作品来写南京大屠杀那场浩劫,“要让日本政府必须承认这段历史。”
我写的上海只是我的
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金陵十三钗”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被认为是在于如何展现“孤岛”环境中人性的对抗。相似的女性视角,故事又多发生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孤岛城市”,严歌苓难免被拿来跟张爱玲相比较。对此,这位旅美多年的女作家回应说:“张爱玲只会有一个,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严歌苓解释说,“我的经历是前半生戎马,后半生寄居海外各国,跟张爱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是截然不同的。以后我还会写上海,那也还是我的上海,而不是张爱玲的。”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