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炎热夏季、敬老节期间,街道志愿服务队伍分组、分片,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的方式,为空巢老人以及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亲情关爱等志愿服务。如社区志愿者开展了以“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敬老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敬老月活动,向社区80周岁以上老人送上重阳糕,向今年新增的近70名90周岁老人送上床上用品等,走访慰问9名百岁老人。
同时,认真落实残疾人普惠加特惠的政策保障福利待遇,形成了以低保、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为一体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肢体残疾的社区居民杜少帆逢人便说:“社区志愿者经常前来和我们话家常,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和舒服”。
远亲不如近邻,采取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组织形式,是体现就地、就近、就便原则,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的重要手段,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受到居民的欢迎。辖区内的市第十人民医院医疗志愿服务队,提供专业的“面对面”医疗保健咨询服务;社区“残疾人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修鞋、修小家电、修眼镜等服务;社区志愿者提供理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咨询服务等。
该街道把大力发展睦邻文化作为构建和谐邻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邻里节”“楼组文化艺术节”等睦邻文化的辐射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组织社区文艺志愿者,以发生在社区的邻里故事、身边感动人物、优秀志愿者事迹为题材,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通过文艺的形式引导群众培育勤劳节俭、崇德向善、孝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罗玉迎 肖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