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1日是空军建立65周年,我不禁回想起46年前在上海应征加入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经历。
1968年春天是特殊的时期,国家处在“文革”期间,社会处在无政府的状态,学校停课已有近二年。然而,征兵令下达后,立即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年应征对象是全市66、67二届高、初中生,我所在的上海市江宁中学,有28个班级的同学们纷纷报名,有干部子弟,也有经济条件不错的,有的还是独生子,过体检关的就有二百学生,其中近六十位同学被光荣批准参军,我所在的初二(八)班有四人。有统计,该年全市报名参军数量是前所未有。
有人说,当时参军可以避开上山下乡,这是误解。事实上,上山下乡是1968年10月以后的事。那么,当时是什么力量,动员了这么多青年踊跃报名?我认为与我们这一代所受的教育有关。
1964年,我刚上初中,那时,学校在报栏橱窗、教学走廊,粘贴着英雄模范的宣传照片,其中就有解放军大比武的照片。课余,到学校图书馆能够借到像《红旗飘飘》这样的历史回忆录,这些并不刻意安排的非课堂教育,对我们那一代青年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崇尚人民英雄确实起了重要影响。那个年代涌现了雷锋、王杰、欧阳海等一批英雄战士,更使青年们产生对军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即使在“文革”这样的年代,也没有动摇我们青年对参军的向往。就拿我们这些打了两年的“派仗”的同学来说,曾因派别不同,老死不相往来,但对当兵的认识相当一致,毫不犹豫纷纷汇聚到八一军旗下。
当年征兵没有声势浩大的动员会,也没举行欢送仪式,如今,每年新兵们开始军旅征程,上海都要召开欢送新兵大会,市委市政府警备区的领导前来送行,这固然是很好的教育和传承,但这不够。依我看来,教育和传承应当至少从初中抓起,这样才能形成当兵光荣的风气。
每个历史时期,保卫祖国的任务各不相同,但是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是永恒的。当兵第二年,1969年,发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我们中的大部分虽然最终没有到过战场,但是也作了打仗准备,经受了考验。1998年,我们当年参加空军的上海老兵,相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参军30周年纪念大会,老兵们百感交集,怀念曾经随时准备为国家而献身的那段当兵经历,怀念曾经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所受到的培养和锻炼。当兵的自豪感始终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