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古称彭城,五省通衢之地,是一座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和两千六百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萃地。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构成沉厚浓重的文化底色,也勾起我们心底那种沉厚古色的历史记忆。
一部彭城地方艺术史,折射了彭城人民生生不息的美感渴求,也表现出彭城人千百年来的创造力、表现力与人文传承。彭城艺术由五千年前的古陶彩绘起步,经历先秦青铜熔铸、汉画像石雕镂、汉碑唐幢宋帖明画清卷的层层演进,直到20世纪形成群体峥嵘。以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朱丹、朱德群等为代表的近现代徐州籍艺术前辈,在中国画、书法、油画、雕塑、水彩、美术史论等多个美术领域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美术界的先觉者和开拓者,先觉而先行。他们的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这是彭城的骄傲,也是美术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这种骄傲的背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徐州走出了这么多艺术家?除了李可染、朱德群等八位前辈,还有喻继高、张立辰、朱振庚、李小可、程大利、赵绪成,周京新等等,这些都是徐州人。这批徐州人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心里,在当代生活中、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以后,不断地发展自我能量,实现自我抱负,彭城也养育出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和文人学者,对中国美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就是彭城对中国美术的重要意义。
《汉风墨韵——徐州美术的历史与今天作品展》正是立足整体全面展现徐州美术这个大背景,将传承与创造融合,以大汉雄风与20世纪徐州美术发展为主要叙事线索,系统全面整体地梳理了近百年来徐州美术发展的历程,探索研究汉美术与徐州近百年美术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展览以李可染先生与朱德群先生的艺术创造为引领,从徐州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视角,呈现出中国近现代美术从发生到发展经历的时代演变,以及在中西方美术交流、对话、交融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面貌。
当上海遇到彭城,当古老而现代的徐州艺术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中展示,给我们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从文化背景上说,上海与徐州离得那么远,但从文化生态上说,上海和徐州离得又是那么近。从历史上,徐州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古城,兵家必争之地;上海没有这么深的历史,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从文化上,徐州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而上海似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传统文化,但工业文明发源在上海,新文化运动也在上海,中国近现代美术全都在上海,上海有对时尚的敏感,有一种革命性。而对徐州来说,它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与集萃地,在文化传承中也有一种革命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与上海文化同出一辙。这个展览就是要把传统的彭城文化,放在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版图上,共同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州艺术的过去与现在,更能看到徐州艺术将来的一种愿望和梦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展览一定会吸引全国的艺术家关注,也一定会受到上海人民的关注,通过上海中华艺术宫这个媒介,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徐州,了解徐州的艺术,了解中国悠久发达灿烂的文化艺术,就像中国了解世界一样。所以这个展览还承载着一种担当,就是把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彭城人的努力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有一种世界眼光,有一种国际眼光,在国际的眼光中去思考彭城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展览分成“石上史诗”、“百年先觉”、“双星辉映”、“鸿鹄高飞”、“厚土耘锄”五个篇章,呈现了徐州汉美术与一批活跃于20世纪至今的徐州籍艺术家的创造,其中“双峰并峙”篇章是朱德群先生与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对话,这个主题非常好,这是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对话的范例。李可染与朱德群都是国际性的大师,他们都是从上海走出,而成为顶尖的艺术大师,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朱德群先生从中国出发,受法国文化影响,成长为一名蜚声国际的艺术大师,但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他的艺术有着强烈的东方情结,艺术表现却是完全西方的和现代的;李可染从彭城这个传统文化很深的城市走出,从上海出发,经过七十余年的创造,将东西艺术非常自然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丰碑,是中西融合非常成功的大师。把他们两个的个案进行一个对话,就是共同来寻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叉点、共同点和融合度,从中就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以及它存在的合理性,为什么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到今天还是薪火相传、经久不衰,这是中华文明了不起的地方。这次展览当中李可染先生和朱德群先生的对话,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一个文化案例,把中国文化的现在放进了世界版图,再建立自己的理论与文化的自信,这也是中华艺术宫策划这个展览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