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5)
贾冬婷
■ 建筑师马清运在西安蓝田玉山镇建筑的“父亲宅”(玉山石柴)
  ◆贾冬婷

  东方文化和西方技术的糅和

  汉宝德认为,在中国,老子的自然是道,这样的观念就是回到原始简朴的生活方式,所以“竹篱茅舍”就成为有高度精神价值的建筑观。而在建筑上把“竹篱茅舍”这种仅以弊身的粗陋居所,转变为高雅的文士住所,需要一个重大观念的改变,即素朴的精致化。而中国缺少了把素朴的建筑精致化的精神力量,明以后,在建筑上就与日本分道扬镳了。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文化上非常特殊的造物,中国式庭园,而把精致的素朴生活拱手让给了日本。而自然文化在日本则借由宗教的感染力广为流传,终于成为生活文化的主流,这种精神通过茶道之类的生活仪式传递到居住建筑之中。 

  日本建筑师前川国男在1965年《对建筑艺术中文明的一些感想》一文里阐述了以东方文化弥补西方技术的自觉:“现代建筑是而且也应当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及工程学的坚实基础上。然而,为何它却往往会显出某种非人性的倾向呢?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并不总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创造的,相反,确实为了一些别的理由,例如是为了利润等。另一种可能是在科学技术及工程学内部也包含了某些非人性因素。当人们企图理解某一现象时,科学就对它进行分析,把它肢解为几个尽可能简单化的要素。例如,在结构工程学中,当人们试图理解某一现象时,就采用了简单化和抽象化的方法。问题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是否会导致脱离人类现实……我们必须回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从而探求能产生伦理革命的力量是否存在于西方文明的宝库中。否则,我们就和汤因比一样,要在东方或日本的文明中去寻找它。”弗兰姆普敦认为,通过这种悖论式的提议,即传统的东方文化在本质上有可能作为一种弥补西方技术专政的力量而生存下去的观点,使国际风格的时代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走向决定性的终结。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开启了对现代建筑的本土改造,日本现代建筑走上国际舞台。而自80年代后期开始,从丹下健三开始,到祯文彦、安藤忠雄、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伊东丰雄,再到最近的坂茂,日本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的群体性肯定,也奠定了日本当代建筑的超然地位。在这一群体中,隈研吾清晰表明了自己对西方建筑的反叛姿态。在他看来,处于与自然精神分裂中的西方建筑的造型,常常表现为战胜自然的倨傲姿态——以萨伏依别墅为例,柯布西耶用底层架空的造型,宣布将建筑从有害的自然中拯救出来。与此相反,隈研吾将他的建筑看作是被自然打败的“负建筑”。他特别强调“负建筑”里的“负”,乃是胜负的“负”。而作为对西方建筑墙壁型垂直造型的反思,隈研吾确立了一种反造型,以日本传统建筑“地板型”的水平意象来弱化垂直形态。而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中,虽然也对现代都市环境不满,也不同于柯布西耶底层架空的对抗意识,而是借鉴了传统庭院建筑的方式,以外观封闭而向着内庭开敞的姿态,将建筑从日常都市的繁杂中切割出来。安藤忠雄的另一种切割则是从材料上着手,在1972年建造的住吉长屋中,他一改现代建筑常用的大玻璃表面的开放性,而采用了厚重的混凝土。对他来说,混凝土是使“阳光创造表面”的最适宜材料。“在这里,墙变为抽象的、被否定的、接近于空间的最终极限。它们的现实性消失了,只有它们所包围的空间才是现实的。” 

  1999年,弗兰姆普敦在评论中国的当代建筑时,引用了奥地利建筑师雷纳(Roland Rainer)1973年来中国后对中国居住的赞美:“此时此刻,我们会发现有意义的是,在三四千年中竟有几亿人一直在一个相对小的面积里过着有修养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不是用机器而是用花园构筑的。”弗兰姆普敦的赞美指向了传统建筑,被认为是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隐晦批评。不过,近年来也有一批中国建筑师试图回到古典造园中的城市与山林关系,寻求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可能性。 

  马清运为自己的父亲在老家蓝田玉山镇建造的“父亲宅”就是一个典型实验。蓝田拥有蓝田猿人的遗迹,而玉山又是唐代大诗人王维自己建造的辋川别业的地方。“父亲宅”1999年开始建造,作为中国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建筑师,马清运一直坚持用传统去颠覆传统,在他眼里传统只是为自己留下了一个最可能去突破的界限而已。如马清运自己所说:“父母是最接近自己的生物体了,所以玉山石柴的建造是完全自发的、自我控制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来隐藏个人对风格及形式的沉迷,无端产生马后炮理论直至说教的裂缝被揭开曝光。从此,建筑的问题被简化到费用、产权、施工能力、材料来源和生活状态这些问题上来,建筑师的所有努力及智慧被这些基本问题所提审和检验。” 

  蓝田玉山和秦岭山脉作为“父亲宅”的背景,形成了整个区域内巨大的景观变化,从陡峭的山峰到和缓的坡地、河谷,甚至延伸到一个资源丰富的中部平原。“父亲宅”坐落在河与山之间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地理位置,山间出产粗糙的石头,年复一年被河水从山体间冲刷下来,形成光滑的表面,也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整个设计也是本着将石头质地和建造方法之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为原则,由此呈现出一座在粗糙与光滑的密度间、淳朴与现代的格调间游离的石头房子。马清运说:“这些石头从山上被冲到我家门前的河里时,已经走了许多路。农民们懒,不肯克服地心引力多花一份力气,手搬着河里的石头能放到多高就是多高了,这里的建筑于是有了不同的等高线。”而圆石头和圆石头的质地也不尽一样,浸过水后颜色就更不同了,因此“父亲宅”在每场雨过后,墙上的石头都会变得五颜六色,很是好看。因为觉得这里和法国波尔多的景观相似,马清运还在房子附近种起了葡萄,建起了酒厂,以空间和产业的村庄改造作为献给自然和家乡的礼物。回到父辈的乡土,或许正蕴含着保罗·里柯(Paul Ricoeur)所说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处在一条隧道中,一头是古老文明教条主义的黄昏,另一头是参与普世文明对话的拂晓。”

  摘自2014年43期《三联生活周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民生上海
   第A23版:申城社区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新民法谭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花城
   第B04版:自贸之窗/城里城外/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天地
   第B06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金市汇市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6版:艺术家具专版
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5)
神探
黄雀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情感的胜利:建筑师与家人的房子(5) 2014-12-05 2 2014年12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