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林“雅室”
周小兰
  周小兰

  小时候拥有的第一本书,是在外地当兵的舅舅,回家探亲时送给我的一本《故事会》。书的封面是泛旧的土黄色,上面“故事会”三个黑色大字立体而夺目,底下一副笔法抽象的人物图勾勒得很是生动。我欣喜地接过,低头轻轻嗅了嗅那淡淡墨香,心都醉了。

  那时候家里的房子还是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分家分到的两间旧瓦房,一间用布帘子隔断做父母和我的卧室,另一间里面做灶房,外面做饭厅,还有依房搭建的一个杂物间,里面凌乱地堆满了农具箩筐。平时我写作业也都是在吃饭的方桌上匆匆而就,更不用说能有个安静的空间来读书了。

  屋旁有片小竹林,林子里有一墩废弃的石磨。我找了几块旧木板,几根家里搭猪圈时废弃的木头柱子,要父亲给我做了个简易的书桌,搁在那块被泥土浅掩的石磨前。就这样,幽静的竹林变成了我的露天书房。想千方百计从别处淘来借来的书,只要一得手,马上钻入林子,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春天,竹林里的小野花簇簇绽放,嗅着淡淡花香,读着心仪文字,心旷神怡;夏天,烈日炎炎,蝉鸣声里,拎一壶甘澈的山泉水,从菜园里砍了根甜杆,一边嚼着一边随手翻动书页,竹绿猗猗,一片清凉意;秋天,林子里铺满落叶,秋日的阳光从萧瑟的树梢间投射到文字里,带着清寒的暖;到了冬天,父亲说什么也不准我再在竹林里读书了,怕我坐久了生冻疮。在有太阳的日子,我还是会拿本书,把自己用厚厚的棉袄和围巾裹严实了,捧着母亲刚从火坑里刨出来的红薯,拿了本书一溜跑到竹林里。

  有一次,我手捧一本从同学家借来的《三侠剑》,伏在桌上看得津津有味。当看到“蒋伯芳棍扫萧金台”一节时,我情不自禁地猛一拍桌子,大声喊道“好!”

  突然,桌子咔嚓一声,倾斜着朝前,我一个收势不住,也跟着扑倒在了地上,半个红薯滚出老远。原来这木板本就风化老旧,只是用几颗钉子衔接固定住,我身体重心都倚靠在上面,钉子受力不住,一下就散架了。我灰头灰脸地找到在地里干活的父亲,父亲一看我狼狈的情状,扑哧一下笑了起来。

  后来,父亲去山上砍了几棵树,拿出他的木匠工具,用了一天时间给我重新做了张书桌,上面还有个小抽屉,里面可以放些笔和小本子之类的,有时读书生出某些感悟,我便会随手记录下来。遇到下雨,父亲就会帮我把书桌搬到杂物间,以免被淋湿发霉。

  童年的阅读时光就在这竹林里度过,后来离家求学工作,努力拼搏,在城里买了房子,终于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可是,满橱的书,干净整洁的环境,我却再也找不到竹林书房里读书的那种乐趣。

  周末回老家,在菜地里干活的父母已是秋霜满鬓,屋旁的那片小竹林也早已绿荫参天。勤劳的母亲把林子打扫得很是干净,那张书桌,早已在后来家里修房子时被拆散送进了灶炉。只有那墩大石磨依旧在,历经风吹雨打,表面有了更深的岁月斑驳。

  正坐在上面黯然神伤,一双皴裂苍老的手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有一本泛黄的旧书。我抬头,看见父亲温暖的笑脸,一如他身后的秋阳般,绚烂美好。

  十日谈

  我的书房

  圣诞节,她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新民健康
   第B1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16版:慢病/新民健康
凋谢的青春果实
荆棘鸟儿
松下草庐(中国画)
桂花雨
魔笛
长毋相忘
竹林“雅室”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竹林“雅室” 2014-12-09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