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库门里祭祖先
王汝刚
  王汝刚

  老上海有个习俗,每逢农历清明、七月半、冬至,不少人家要举行祭祖先仪式,俗称祭(沪音“渣”)祖宗。小时候,我经常看见石库门邻居家祭祖宗。

  通常祭祖宗需要一张八仙桌,三面安放椅子,一面安置香炉及蜡台,八仙桌上排列许多小酒盅,每只酒盅配一双筷子。如果这户人家年内有亲人去世,则须在桌上另放一只酒盅,配上独根筷子,酒盅上还放一只剥去外壳的白煮蛋。我曾请教过老人们,为啥要这样布置?答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不乏对祖先的孝道和崇敬,充满了百姓的智慧与幽默。老人说:“新去世的人称为新亡人,他们赴宴照例由阴曹地府的公差陪同。因此,需要另添的酒盅和筷子,用来招待公差。至于独根筷子和白煮蛋,无非是增加公差用餐时搛菜的难度,设法拖延时间,让自家老祖宗多享用些美酒佳肴。”

  石库门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祭祖风俗略有不同。江苏人祭菜一般设三碗至七碗,凑成单数。上海人祭菜比较丰富,除了烧得浓油赤酱的大鱼大肉外,还需加些时令菜蔬,凑满六碗至十碗,必须为双数。

  焚香点烛后,男主人亲自斟酒。这项工作约定俗成由一家之长动手,只有长房长孙方可替代。祭酒一般采用黄酒。经济条件不宽裕的人家则用红糖冲开水替代,类似现在的自制饮料。祭祀时间以燃尽一副香烛为度。中间添加酒水两次,符合三杯为尊之礼制。

  敬酒完毕,供上几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盛饭也有规矩,每碗一勺,不能添加,不能掀压。最后,焚化锡箔或长锭,全家老少依次行礼,或叩首跪拜,或鞠躬唱喏(沪音“茶”),整个祭祖仪式才算功德圆满。

  接着,男人们在一旁抽烟喝茶聊天,女人们则七手八脚忙碌起来:把八仙桌上酒盅里的酒泼在地上,碗筷收回灶间,菜肴端回灶台上。然后,重新擦干净八仙桌,搬出回烧过的菜肴、碗筷,安排妥帖后,全家按尊长老幼入座,享用祭祖菜肴,美其名曰“散福”。

  多少年来,石库门的居民一直遵循规矩,例行祭祖仪式。有两件事,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年,前客堂何家阿婆家里祭祖,她的外甥是个顽皮的男孩,小孩有点人来疯,他一刻不停地上楼下楼来回奔跑,没想到,脚下一滑,人从楼梯上一直摔到前客堂,眼看即将掀翻八仙桌,吓得在场的人倒吸冷气,有人干脆紧闭眼睛,不忍看到悲惨场景。没料到,这个男孩竟然摔倒在八仙桌下面,不仅安然无恙,连整桌酒菜也纹丝不动。大家看到有惊无险的一幕,不由得啧啧称奇,有人说笑话:“大概老祖宗帮忙,托了他一把。”

  前厢房侯家祭祖时,来了很多亲戚,见面非常亲热。尤其是几位妇女,有说不完的话,结果只顾谈天说地,竟然忘了为老祖宗添饭这个环节,就匆匆收场了。发现失误后,大家惶恐不安,心事重重。幸亏侯家姆妈反应快,她走到自己丈夫遗像前,大声说:“老头子,这次侬与老祖宗来吃羹饭,我们忘记给你们供饭了,真对不起。现在我来打个圆场,准备多化点纸钱给侬,侬请老祖宗到饭店去吃一顿,记牢,上饭店小菜要点得好点,千万勿要像活的辰光介小气,直到侬死,我连棒冰也没有吃过侬一根……”侯家姆妈半真半假数落着死去的丈夫,引得大家笑得腰也直不起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新民健康
   第B1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16版:慢病/新民健康
秋日流水
石库门里祭祖先
嘉年华、基因和“国骂”
艺术山城
今宵灯谜
给你一把检点锤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石库门里祭祖先 2014-12-09 2 2014年12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