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你们创建文明城区的成效,真是看得见又摸得着!”这是杨浦区一位市民最近在区领导信箱里的留言。军工路铁路沿线因为隶属关系原因,多年来垃圾成堆,今年2-3月,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和社区居民、驻区官兵一起,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治,清理出垃圾2200多吨,铁路沿线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变好了,秩序变佳了,文体活动增多了,心情舒畅了,人们脸上的微笑也多了。这是杨浦区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先进人物也层出不穷,谢小双、景在平这两位杨浦区教育界和医务界的优秀工作者,双双获得今年“感动上海十大人物”殊荣。
区委书记陈寅表示,拥有中心城区最多高校、最多部队的杨浦区,创建的主线是“三区联动,同创共建”,全民动员,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聚焦提升素质和创建惠民这两个重点,做好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创新社会治理三者的结合,希望让城区面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争取在创建市文明城区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创建惠民
提升城区居民幸福指数
沈阳路原本是杨浦区一条偏僻的小路,几年前,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新院落户这里后,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了。医院周边狭小的马路上,除了大量接送孕产妇和婴儿的车辆外,还有一些黑车盘踞,乱设摊和跨门营业情况也很严重。今年,大桥街道会同交警、城管等,把这一区域作为市容环境整治的“主战场”,推行“五步工作法”,使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交通也变得井然有序,赢得医院职工和周边居民的交口称赞。今年以来,一系列像这样的顽症被攻克了。
在市文明城区的创建过程中,坚持“为民、惠民、利民”,使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就拿体育运动场所来说吧,如今,杨浦区有锻炼、健身场所千余处,学校场地开放94所、百姓健身房12个、公共运动场20个、健身步道30条,实现了“运动就在家门口”。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还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定期来到五角场镇,指导居民科学健身。去年,杨浦区作为上海唯一的县市代表,成功创建了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
生活在杨浦,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通过“百姓艺苑”社区、院团结对项目,上海沪剧团、上海淮剧团、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评弹团等10个市级专业院团为杨浦各社区演出戏剧、歌舞近600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百姓艺苑”还获得了政府最高奖——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不少居民开心地表示:幸福指数提升了!
文明城区创建需要常态长效机制保障。今年8月,杨浦区人大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完善城区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决定》,为加强城区管理、提升文明程度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创建中,杨浦区已形成了组织领导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社会监督机制、宣传动员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等五大工作机制。
创建靠民
60平方公里处处有志愿者
“三区联动”的理念,也深入到了文明创建过程之中。杨浦区委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二军大等8所高校和上海柴油机公司、上海机床厂等7家企业的党组织成立了区域化党建联盟,联手推进100多项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合作项目。
全区各大企业、高校、部队、商圈、园区的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社区居民都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市文明城区的创建活动中去。杨浦区文明委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文明单位联盟、“双拥”共建单位等各类平台,通过联动把创建工作深入到全区60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杨浦区组建了志愿者总队,招募区域内各类志愿者10万余人,认领了百个“双创”项目;各行各业实施了满意窗口行动、志愿服务行动、道德实践行动、低碳环保行动等“蒲公英八大行动”;社区则大力开展“睦邻守望”志愿者活动。今年7月,“随手公益,随手积德”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广大志愿者利用上下班前后一小时以及碎片时间,随手做公益,随手助人,积品德、积美德、积公德、积道德。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新区旧区,不如文明城区。”这是最近杨浦区文明办举办的社区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句广告语。这,也是全体杨浦人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