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你需要一片森林,在网络上却找不到一片树叶;十年后,你需要一片树叶,网络却给你一片森林。”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丰富”的便利同时,也忍受着“信息过载”的困扰,甚至为此感到不堪重负——你知道的越来越多,思考的越来越少;你存储的越来越多,消化的越来越少。
信息膨胀 不堪重负
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借助互联网与智能手机,人们自认为更加“消息灵通”的同时,面对海量庞杂的信息,也更加“无所适从”和“不堪重负”。
1066个美国成年人接受调查,其中87%的人表示互联网和手机提升了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移动网络等新技术对学习、分享、丰富信息带来极大便利。但是,26%的受访者强调,信息爆棚使他们倍感困扰。
信息爆炸现象并非初次进入公众视野,只是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蓬勃愈发明显。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一个会打字、会拍照的人都成为信息源,成为信息的生产者,技术革新搭建起分享交流的平台,随时随地传播与接收。
你每天被倾倒了多少信息?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的一份统计显示,每天数以亿计的网络信息被产生、被分享、被接收,其中只有20%的搜索结果可靠而有用,94%的人感觉“信息过载”。
据悉,一名网络用户平均每天接收如下信息:54000个单词,长度相当于一部小说;443分钟的视频,相当于4部好莱坞大片。“在沉溺于碎片化信息的时间,别人或许已经看完一本有趣的小说、一部精彩的电影,为一场紧张的球赛呐喊或者叹息。”
而皮尤研究中心今年7月的一份报告中,更是将“信息过载”列为未来10年威胁网络自由的四大问题之一。1400位技术专家参与调查,他们认为信息过载制约内容分享,“信息数量的过度膨胀可能将我们淹没其中,找不到方向”“好的一面是群体智慧,坏的一面是信息泛滥”。
信息绑架 让人无措
“刷微博,浏览新闻,看微信朋友圈,一天不更新,感觉OUT了!但关了手机、合上电脑我却想不起来,刚才到底看了什么来着?”
“要去哪家餐厅,先‘大众点评’,想买哪款手机,先淘宝比价,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找到答案,但它却提供出更多选择,反而是让我更加困惑。”
“看到大段文字,匆忙只扫一眼开头;点开一篇文章,不断看滚动条还剩多少;每部视频电影,都是按快进播放……信息过载,心态浮躁,思考与沉淀成为奢望。”
类似抱怨并非个例,已是现代人的共同体验。“信息过载”对工作与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廖圣清如是分析——
■ 引发焦虑 信息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海量信息则激发更多的不确定,使人陷入难以忍受的焦虑与空虚。
■ 浪费时间 每天至少10%的工作时间,仅是用以网络检索与鉴别。同时,不少信息是重复的,多次消费同样内容,耗费大量无效时间。
■ 降低效率 碎片化的阅读,打乱原本完整的工作节奏与生活作息。创造力、专注度、生产率降低,“拖延症”导致工期延误。
■ 阻碍决策 真实性与权威性受到挑战,反而不利于接收与甄别。海量信息催生“选择障碍症”,难以寻找到最佳答案。
“信息爆炸,让人肤浅”,海量数据还引发更深层的困惑——信息的洪流淹没了人们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力,从而被数据轰炸,被技术绑架,变成“信息的奴隶”。
信息过滤 成本过高
“我刷的不是微信朋友圈,而是自我存在感。别了,朋友圈;别了,被绑架的时间。”在发布最后一条“朋友圈”后,“90后”男孩小李删除了其他内容。
“信息疲劳”甚至“信息中毒”后,很多人开始选择逃离。“关闭打扰,设置屏蔽,都是在海量信息背景下,个体加强策略应用、不断自我优化的结果。”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分析。
在知乎、果壳等线上知识交流平台,“信息过载怎么办”也是热门提问之一。“少则得,多则惑”“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精益求精”“你不是百科全书,学会放弃,学会专注”,网友给出不少策略。其中,“多看书,少上网”成为“点赞”最多的答案。
“理性思维,需要通过纸质媒介而不是电子媒介来培育。”张志安解释,与纸质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更多娱乐化、快餐式的消费。在阅读报纸与图书时,边想边看、边获取边琢磨,更容易对问题产生整体性与历史性的思考。
同时,数据爆炸时代,过滤信息的成本远高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因而“沙里淘金”的价值格外凸显,如何重构深度、真实的渠道值得深思。
“现在动态信息太容易获得,独到的观点、深度的解读却极为稀缺。”廖圣清认为,对于信息的制造者,一方面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提供真实而准确的信息,“追求量少质精”。
他强调,大众媒体通常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信息的整理与筛选,现在其职能也从“选择”向“整合”转移。“提供给受众全景式的图像,而不是碎片化的内容。对于任何媒体,这都是信息过载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面对海量信息
如何甄别谣言?
群消息堆积,朋友圈刷屏,信息过载除了带来苦恼与负担外,还催生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近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推出《“谣言”分析报告》,盘点“你最想掐死的小道消息”。
惯用夸张与多图
研究人员对今年11月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加以文本分析,发现其中65%的主题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养生,这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
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证实”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
大量配图是谣言的另一个伎俩,据统计,由于读者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唤起恐惧情绪。
除数字和图片两轮“轰炸”,33%的谣言中包含恐怖词汇如“毁容”、“致癌”、“有毒”、“身亡”等,例如《太可怕了!未来80%的家庭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
“段子手”账号发老帖
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如何快速辨别谣言?
报告提出,首先查看其是否为老帖。重复传播是这类谣言的一大特点,一些陈年旧帖隔一段时间,就会稍加修改再次传播。例如最近在多地热传的《家长注意啊!千万别给孩子玩这个,一沾上身狂脱皮!》,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地点发生变化。
另外,判断消息源是否可靠。谣言的消息源通常专业性不强,以被举报的为例,可以看出其来源多是一些“段子手”账号,其一贯的发帖内容都比较“水”,并不具备专业背景。
【相关链接】
纸质阅读仍是“首选”
根据《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4)》,传统纸质仍是市民“首选”的阅读方式,高出“数字阅读”25.15个百分点,并高于2013年的差距,体现出巨大优势。
报告显示,市民阅读时间基本稳定,超过一半主要是以浏览为主的方式阅读报纸。此外,高达70.65%的受访者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
对于数字阅读,市民普遍认为在信息丰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其带来的烦恼,“易导致视觉疲劳”连续第三年成为“数字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