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化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免费午餐”僧多粥少 低价售票“叫好叫座”~~~
“免费午餐”僧多粥少 低价售票“叫好叫座”~~~
“免费午餐”僧多粥少 低价售票“叫好叫座”~~~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费午餐”僧多粥少 低价售票“叫好叫座”
《挑山女人》下基层开拓新“戏”路
王剑虹
■ 老百姓正在排队购票袁兴官 摄
  这几天,每到中午时分,浦江镇浦江影剧院的售票处就会聚集起三三两两的购票人群,宝山沪剧团的《挑山女人》在此地的演出已经从原定的5场增加到了8场。与以往政府出资采购、百姓免费看戏的文化配送模式不同,浦江镇这次尝试现场售票,10至15元的票价虽然只是“意思意思”,但毕竟不再是免费“看白戏”。而采取这样的方式原来只是为了解决以往免费发票时“僧多粥少”的尴尬,不料却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演出场次一加再加。记者在剧场门口看到,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家走过来,听说要买票毫不犹豫掏出了钱。而剧场的保安陆师傅也手上捏着一张票子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替熟人买了好几张票了,现在都要买票进场。

  好戏供不应求

  这几年上海市区两级每年文化配送的演出场次加起来有数千场,基本上都是“免费午餐”的形式,虽然其本意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到优秀的文艺节目,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也不少。首先是好的演出供不应求,难以满足每一位居民的需求。浦江镇倪副镇长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资源相对少,请一些好的剧目来,真的供求不平衡,一场演出800张票子,发给谁合适?”镇文体中心的杨主任也直言,以往免费看演出,票子发放中难免有些不公平,而一些无票的观众往往也强行入场,认为大家都是这里的居民,凭什么有人可以看自己却不可以,有时甚至要打“110”叫警察来保障秩序。

  沪剧《挑山女人》的总代理许霈霖告诉记者,《挑山女人》下基层演出的过程中在别的地方也曾碰到类似情况,在惠南镇演出时无票观众强行涌入剧场,混乱中有人跌倒。《挑山女人》的主演华雯甚至遇到过无票观众躺倒在剧场门口不肯离去的尴尬情景。以至于此次《挑山女人》到浦江镇演出,一开始文体中心都不敢在影剧院门口挂海报,生怕知道的人多了造成更多麻烦。许霈霖表示,优秀作品下基层,却不敢让更多居民知道,其实也违背了这些文化惠民活动的初衷。确定了售票的原则后,影剧院门口大大方方挂起了巨幅海报,演出场次也一加再加。

  供求未必相称

  除了现场秩序之外,“免费午餐”量多质平甚至量多质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杨主任坦言:“配送就这个不好,我们老百姓要看的不来,不好看的都下来,因为价钱便宜,配送1.5万元一场,《挑山女人》这样的戏怎么下得来?”这些年市区两级每年的文化配送场次数千场,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优秀剧目难以入选,而入选节目未必受到观众喜爱的情况。而在如今电视已进入家家户户,各种文化消费也日渐丰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已不再是“饥不择食”的状态,即便是“免费午餐”,不对胃口照样少人问津,以至于有些文化配送项目似成鸡肋。

  在采访时倪副镇长一度“抛开”记者,与闵行区群艺馆的朱先生探讨起了文化配送的问题,希望在配送菜单上也能有更高端的产品,让基层政府再出一块,引进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优秀演出。可见,这次在《挑山女人》演出中的尝试,让镇上尝到了甜头。许霈霖也表示:这次演出一再加场证明居民文化需求量是大的,而且需要的是有一定质量的东西,现在的有些配送跟不上居民的需求。许霈霖还认为,以前免费送票机制有时会影响基层引进优秀演出的积极性,因为演出质量越好,供不应求的矛盾就越大,现场也越容易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而这次低价售票其实还是主要由政府埋单,但效果却大不一样。

  事实上,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推出的“艺术天空”也是尝试政府补贴大头、市民购票看戏的模式,把优秀的演出以低廉的票价送到市民的家门口。在城市音乐草坪广场的荷兰国家芭蕾舞团专场、在上海大舞台的总政歌舞团专场、襄阳公园推出的戏曲专场等都面向市民售票,很受欢迎。而此次浦江镇的尝试也再一次证明了政府购买演出项目同样可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优秀演出走近百姓,也可以渐渐培育演出市场,让更多人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安居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5版:每周聚焦/新民教育
   第A3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A3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A38版:专版
   第A39版:新民俱乐部
   第A40版:演出
   第A41版:新民健康
   第A4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4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4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0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6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7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8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19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0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1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2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3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4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5版:上海文学艺术奖特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汽车周刊
   第B2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3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31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32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挑山女人》下基层开拓新“戏”路
反派专业户变身民族英雄
争议多过预期 被指不够流行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A20《挑山女人》下基层开拓新“戏”路 2014-12-17 2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